聽聞蘇軾被貶至惠州的消息后,王古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特地給蘇軾送去了一封信,因他與蘇軾私交甚篤,在信中他事無巨細地闡述了自己面臨的局面。
百越的治理經驗t。
聽著天幕的講解,秦始皇的心理很是愉悅。無他,按地理推算,廣州大概就是秦朝的百越之地。
什么你說還沒有打下來
沒關系,快了,過兩年就是大秦的了。
秦始皇儼然已經將尚未攻打下來的百越視為自己需要治理的領土之一。
于是熱心的隔壁市民蘇先生在收到來信后,結合自身多年的治理經驗,為廣州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水方案。
“惟蒲澗山有滴水巖,水所從來,高可引入城”
蘇軾的與王敏仲書擺在了天幕上。
與圖畫相比,文字的介紹更細致,當然對照著看體驗更加,李世民就是這樣做的。
開鑿石槽,承蓄泉水,竹筒多管鑿空,首尾相連李世民一邊讀,一邊驚嘆于蘇軾的奇思妙想。
“利用著由高到低的地勢將水引入,再用其他竹管作為分水管道,蓄分蓄分”
到最后足不出戶就能享用到淡水而不是咸苦的江水,這設計太妙了。
李世民在心里默默豎起了大拇指。
“引水,儲水,運輸每個關節都面面俱到。”
一般人給出一個好方案,可能到這里建議就結束了。但是蘇軾beike,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啊。”蘇軾瞳孔再次地震。
這話蘇軾肯定自己沒說過。
有了引水方案還不夠,萬一竹管堵塞了怎么辦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憂心忡忡的蘇先生又給友人寫了第二封信。
每桿上,須鉆一小眼,如綠豆大,以小竹針窒之,以驗通塞。
好家伙,連后續的檢修方案蘇軾也一并都給了。按蘇軾的方法,如果出現堵塞也不用更換整根竹管,只需要根據小孔的出水與否,就能做出準確的判斷,然后更換具體堵塞的某節管道。
說起來這個方法原理也簡單,琢磨之后不難理解,但難就難在最開始的提出上。
“這何止是熱心吶。”
劉徹很是感動。
“這明明是貼心”
誰看了不說一句,哦蘇軾,你的名字叫做完美
蘇軾的設計很是巧妙,跟我們今天的自來水系統如出一轍,只不過我們多了幾道工序,比如過濾,比如消毒,但這絕對是先進的設計。于是在蘇軾和王敏仲的共同努力下,廣州人民領先千年,率先喝上了“自來水。”蘇軾又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但是這段佳話也有遺憾,美中不足的是,受限于貶官的身份,蘇軾一直沒機會來廣州一覽這一工程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