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然明白為什么天幕慶幸蘇軾沒去廣州了,廣州此行要是成了,蘇軾不知道要寫多少篇大作。
原因無他,天幕不僅讓人見識到了蘇軾為惠州做了多少事,也讓人見識到了蘇軾有多能寫。
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這是蘇軾一力促成的兩橋一堤工程。
“要是像蘇文忠這種人多一些該有多好”朱元璋一邊閱讀蘇軾修橋的事跡,一邊感慨萬千。
用現代流行語翻譯一下朱元璋的評價
活該蘇軾火啊
看看人家,朱元璋的未竟之意大家都懂,但是底下臣子沒一個搭這個話茬的。
發現惠州百姓出行不方便,然而政府修橋資金不足。于是蘇軾親力親為,又是設計橋梁,又是不惜變賣物件,甚至是皇帝賞賜的腰帶。
而且不光是蘇軾自己,他還動員自己弟弟一家,讓蘇轍夫婦打來了數千金的巨款。
御賜的犀角帶,賣了
弟弟的小錢錢,捐了
為了成功建橋,拼了
“何況單兩橋一堤,就足以讓惠州人民感恩蘇軾了。”如果有一個好感度顯示器,那么可以發現朱元璋對蘇軾的好感處于一個大提升的狀態。
官員朱元璋認為干得好是應該的。
但是蘇軾不一樣啊,他當官當到最后還自己掏錢修工程,這就很讓朱元璋刮目相看了。
朱元璋有沒有文化水平,有的,但具體了解一個前朝的名人事跡,這種
經歷很少很少,除非他們是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皇帝,比如什么漢高祖之類的。
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這是蘇軾游惠州西湖。
以游西湖為首的蘇軾游玩而作的詩詞如雪花般紛紛揚揚,隨便捻出一句,都美不勝收。
與他人的眼花繚亂不同,蘇軾的眼睛在瀏覽到最后的時候瞳孔微縮,而后死死盯住。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朝云墓
當年他笑話人家一樹梨花壓海棠,他與王朝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與蘇軾的哀嘆不同,王朝云神色淡然。
浮屠是瞻,伽藍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歸。
這是她的墓志銘,也是她的心情寫照。佛對于朝云而言是不一樣的存在,她一生向佛,早在蘇軾為徐州太守時,她就曾跟著泗上比丘尼義沖系統學習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王朝云在心里默默念著金剛經。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蘇軾傾情為荔枝代言。自他之后,荔枝除了是妃子笑之外,更有了蘇軾愛吃的光環。
于是蘇軾為惠州帶來了一句迄今為止最流傳的廣告詞,惠州荔枝由此名揚天下,讓人們知道了惠州荔枝,好吃好吃。蘇大學士,每天都吃。
“不止每天都吃,還一天吃三百顆呢。”
劉徹酸溜溜地說道。
不僅蘇軾愛吃,他也愛吃啊。
早在建元元年,也就是劉徹剛剛登基為皇帝的那一年,南越王趙佗就為他獻上了荔枝。
列仙傳有言,“有食其華實為荔枝仙人。”
這為荔枝套上了一層仙氣兒,當然,荔枝的味道也是令他初嘗的時候就驚為天人。有人一天三百顆,有人移植養不活。
豬豬鬧心,但豬豬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