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蔡確被貶嶺南的時候,范純仁曾經對對呂大防說過這樣一番話“嶺南之路長滿荊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開,日后我們難免有此下場。”
一語成讖。因為章惇不是那些投機取巧的小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想躺平可太簡單了。但是章惇不愿,他的政治理想只有一個,那就是新法的成功。
這也是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目標,雖九死其猶未悔。
王安石在心里補充了一句。
對于章惇而言,除了個人情緒外,更重要的是舊黨把新法廢了,全廢了,之前的努力全都付諸東流。私以為這才是為何章惇上位后對舊黨同樣發起了無差別攻擊的原因。
此后章惇對新黨的的想法只有一個。
天幕頓了頓,隨即送上了幾個血淋淋的大字。
死都給我死
對不死不休
劉徹看熱鬧不嫌事大。
于是章惇對所有舊黨一視同仁,統統視為報復對象,舊黨有一個算一個,都上了章惇的死亡名單。待到元佑八年,章惇成為宰輔上臺之后,果不其然,殺瘋了。
后世提到王安石變法,章惇絕對是一個躲不開的人物。但是千年之后,只有王安石是圣人。
“畢竟領先千年呢”
劉徹唏噓。
王安石和章惇的區別在于,為了變法,王安石不惜得罪所有人,君子和而不同,政見之外,他可以和政敵惺惺相惜,把酒言歡。
而章惇,為了變法,他不惜殺掉所有人。道不同不相為謀,只要反對,都給我滾。
“哈哈哈哈,說得好,都給我滾。”
怨不得圣人難做。
但是劉徹有被章惇的行徑爽到。
別的不提,他自己面對唱反調的大臣,內心里也很想對這些人說一句“滾”
不過
“誒這時候大宋的皇帝是誰啊”
劉徹發覺,從元祐元年到八年,皇帝毫無存在感。
這皇帝當得,嘖嘖。
興許是心有靈犀,天幕下一刻就回答了劉徹的疑惑。
也許有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覺得元祐年間的動亂為什么皇帝毫無作為皇帝沒辦法有作為啊,宋哲宗登基那年才十歲。
明知淵深曰哲,知能辨
物曰哲。哲這個廟號不錯啊。
趙匡胤舒坦了,好廟號可以說是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稍微不那么為大宋感到窩火。
前面的黨爭,那可是看得他眉頭緊皺。
一個兩個,都是好臣子,但就因為黨爭鬧得不可開交。
可把他痛心壞了,如果不是他人不能過去,宋太祖趙匡胤真想大喊一句
“住手,你們不要再打了啦”
大秦
“親政需要時間。但是到了親政之后,就攻守逆轉了。”
以一介稚齡登上皇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秦始皇。
十三歲登基,二十一親政。同樣也是八年時間,朝政都把握在把握在別人手里。
這是他和宋哲宗相似的地方。
秦始皇以為,宋哲宗不是一個昏君。這不是因為相似的經歷,而是因為宋哲宗本身表現出來的遠見。
雖然天幕還沒有講,但是憑借他敢用章惇為相這一點,就知道他的志向同樣是變法圖強。沒有被歌舞升平蒙蔽了腦子,能有這樣的見識就已經超過了太多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