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沉默下來,他幼年時家里就為地主種地,他爺爺那輩還能養活兒子,到了父親這輩連兒子都養不起,他才因為餓肚子跑去當和尚。
以前雖然知道是變鈔引起,卻稀里糊涂不明所以,原來家里的財富就是這樣被無形掠奪走,他又想到如今一片亂象的寶鈔,心里很沉重。
因為不斷打仗,寶鈔一直在超發,他是不是走上了北元老路
紙鈔到了明朝,朱元璋發行大明寶鈔,他知道寶鈔的發行制度嗎清溪打賭,他是不知道的,他只是延續了元朝的做法。
不過這也怪不了朱元璋,從金朝開始,中原銅礦抵擋不住千年的開采,銅礦匱乏,而金銀在華夏大地本就是稀缺金屬,沒有銅錢作為主流貨幣,只能使用紙鈔,蒙古最開始是流通銅錢金銀,可惜只維持了幾年就因為條件限制不得不改為紙鈔。
明朝建國也面臨這一窘境,不過明朝也很幸運,隨著鄭和七次下西洋,明朝中后期大量白銀流入華夏,挽救了明朝岌岌可危的財政問題,可惜還是挽救不了崩潰的大明寶鈔。
光幕出現了幾張彩繪,明朝寶船抵達西方國家港口的圖案。
現在再回頭來看,大家應該明白紙鈔為何能當做錢來用了,因為國家賦予了信用,紙鈔就是國家的信用貨幣,一旦無力兌換,國家會遭遇信用危機,民間對紙鈔信任產生懷疑,紙鈔自然會大幅度貶值,發展到后來被拋棄,這個時間其實不長,也就幾十年時間。
彩繪消失,
光幕變成白色,出現了信用兩個字。
國家信用一詞首次出現在古人耳中。
聽著有點怪。
再聽聽,好像有點領會了。
只是元朝因為軍費、天災,加快了信用貨幣被拋棄的進度。
光幕出現一表格,列舉了元朝短短幾十年經歷的戰爭和自然災害。
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基本上除了打仗就是治理黃河。
不過在朱元璋在位期間,大明寶鈔雖然不能兌換金銀,還是可以拿來繳稅,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寶鈔價值,可是經過元朝的不斷變鈔,百姓已經對手里的寶鈔不那么信任,再加上當時還有銅錢一塊流通,銅錢是實物不會貶值,老百姓又不是傻子,當然是藏著銅錢,使用不斷貶值的寶鈔。
這跟宋朝出現錢荒一樣,大量銅錢被藏匿,無形中市面上流通的銅錢變少了,銅錢變少再次出現錢荒,無錢可用就得發行紙鈔,紙鈔一多又會貶值,簡直是進入了死循環
朱元璋頭痛,可不就是這個道理
難道就沒有完善之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宋朝出現錢荒是因為宋朝經濟繁榮,周邊國家跟宋朝貿易,隨著貿易往來,宋朝的銅錢進入這些國家,宋朝的銅錢遠比當地國家銅錢,自然而然代替本國貨幣,大量銅錢外流,又加上本土銅錢隱匿,令宋朝幾次出現錢荒,不得不使用紙鈔,這也是元明兩朝的痛點。
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就頭痛過錢少,后來追尋過原因,只知道宋朝開始中原的銅錢無端端少了,元朝也出現了錢荒。
他一直不知道這些錢去了哪里,甚至懷疑是不是被人帶入地下,現在才知道錢去哪里了,恐怕帶去地下的只是一部分,周邊幾個國家共同吸血,宋朝哪怕鑄造再多的銅錢也扛不住
很快他又注意到天音所說少了后面的清朝,思索了一下很快聯想到大明中后期大量白銀流入一事。
看來是便宜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