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拿紙來當錢用
劉徹看紙的目光已經不一樣了,要知道這會兒大漢可只有他掌握了造紙術。
要是替代半兩錢,豈不是省略了以后出現的五銖錢
他現在急切想知道,后人是如何操作
這個問題,宋朝人是經過深度思考,可換成拿來主義的明朝人變成了一個怎么也想不透的問題,紙拿來刷上圖案怎么就能當做錢來用
這一點朱元璋深有體會,他只知道元朝時就有紙鈔,紙就是能拿來當做錢用,朝廷缺錢也無妨,放開了印就是,可是紙鈔為何不斷貶值,這是個連他也捉摸不透的問題。
此時朱標已經趕入宮中,朱元璋將他招呼到一邊,父子倆一同上這門經濟課。
前面說過紙鈔的誕生是鐵錢的兌換券,也就是說紙鈔面值多少就有多少鐵錢、銅錢作為備用金。這個時候是不必擔心紙鈔貶值問題,因為隨時可以拿來兌換鐵錢、銅錢。
光幕出現元朝不同時期的紙鈔,輕緩的音樂跟著響起。
可隨著這種兌換券被宋朝朝廷認定合法,印刷權利也轉到朝廷手里,宋朝朝廷發現,兌換券便利完全可以當做法定貨幣來使用,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會拿著兌換券來兌換備用金,大部分人還是直接使用兌換券交易,這就導致一部分備用金可能用不上,這時候宋朝朝廷認識到發一萬貫錢只準備三分之一的備用金就可以,這也就是初步的超發。
隨著兌換券大量流通,這個時候宋朝朝廷已經認為紙鈔完全可以當做法定貨幣來使用,沒必要再有備用金,但是需要再準備一些銅錢用來回收市面上的紙錢,防止紙錢泛濫出現貶值。
這個設定有毛病嗎完全沒毛病,因為紙鈔的便利,令宋朝的商業繁榮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端,哪怕后來的元明清都未再重現這份繁榮。可問題是,隨著國力衰弱宋朝出現錢荒,已經無力回收紙鈔保證紙鈔能夠健康良好運轉。
到了元朝,吸收了宋朝紙鈔依托銅錢制的失敗經驗,元朝將紙鈔的錨點定在了金銀和絲絹等實物上。
元朝的各時期貨幣出現在光幕上。
經過兩宋、金開墾,漢人已經接受紙鈔流通,作為新生貴族的蒙古人并不認同紙鈔地位,仍然追逐金銀,元太宗窩闊臺雖然下令印刷紙鈔,不過流通不廣,到窩闊臺死后才過去兩年,紙鈔發行權利已經降至地方,也就是各道印各道的紙鈔,這就相當于我們現在每個省都印屬于這個省的貨幣,這種紙鈔有些依托于絲絹有些依托于金銀,因為錨點不同,無法相互兌換,也就是自己內部玩,不能出各道地盤。
為了改變這種紙鈔割據亂象,元朝朝廷又設定了銀鈔相權,由中央發行“中統鈔”,這也是銀為本位可施行兌換的雙貨幣流通,也就是民間可以拿鈔換銀,銀換鈔。
可惜蒙古時運不濟,蒙古不到百年史基本上就是半部修黃河史,這條流淌了幾千年的黃河再次出現了泛濫。再加上打仗和
自然災害,導致朝廷準備的備用金不斷挪用,到后期朝廷無力兌換。
無力兌換會出現什么后果市面紙鈔一直增加,紙鈔泛濫就會出現貶值,畢竟人心里金銀銅等貴金屬才是不貶值的錢,紙鈔就是一張紙。這時候能換金銀的換成金銀,不能換得也盡量藏著銅錢金銀使用寶鈔。
紙鈔不斷貶值,人手里的財富也跟著貶值,原本一頓飯可能知道一貫紙鈔,紙鈔貶值后這一頓飯可能漲到十貫二十貫,這還不算結束,紙鈔貶值怎么辦
宋朝人已經給出了解決辦法,“交子”不行改成“會子”,蒙古人也這樣干的,拋棄不斷貶值的“中統鈔”,改成新鈔“至元鈔”,當然禁止“中統鈔”流通,不代表百姓手里的“中統鈔”就成為廢紙,這些“中統鈔”需要換成“至元鈔”再使用,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中統鈔”兌換成“至元鈔”還是原來的價值嗎
所有人心頭都浮現了一個答案,不會。
很簡單,這個時候的“中統鈔”已經貶值過了。
本來能買一頭牛的“中統鈔”換成“至元鈔”只能買一只雞,這時候國家已經限制紙鈔兌換金銀,買金銀,相當于逼迫人持有紙鈔,顯然無形中百姓手里的財富貶值了,而這種換鈔的把戲元朝足足玩了三次,相當于變相從民間劫掠了三次財富。
玩到最后當然玩不下去了,國家朝政制度崩潰,激起民變,也就有了各地紅巾軍起義,也有了開局一個碗的朱元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