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黑字打出兩個問題來。
明朝永樂年間無疑是個很好的變革時間點,相較于朱元璋那堅決的閉關鎖國政策,將蒙古人趕出內蒙,又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永樂朝可以說是擁有得天獨厚的施行條件。
朱元璋臉黑了,他哪里不如老四那混賬了
他才是大明皇帝,改革從他開始不是更合適
盯著光幕的朱棣樂得嘴都歪了,這天音還真是有眼光,他可不就比那偏心眼的老頭子合適。
老頭子懂什么經濟,連算數都沒弄明白。
朱棣在得知未來有上百萬宗室,差點沒嚇出病來,老頭子可給他留下了大坑,難怪朱允炆那王八羔子要對他的叔叔們出刀。
法定貨幣也就是紙鈔擁有貶值的屬性,這一點我們國家也遭遇過,改革開放時期,物價突然瘋漲,80初期一斤肉兩元,到中期漲到四元,末期漲到六元,十年內翻了三倍。不只是食品,只要花錢買到的東西都在漲價。
是漲價的問題嗎不,是供需問題,需求大于供給,物品漲價,工資卻沒漲多少,無形中手里的財富縮水了,可國家建設處處要用錢,多印錢又會貶值,怎么辦這不是陷入死循環了嗎嘿嘿,當然不是,在八一年出現了什么出現了國債。
國債分為短期一年、中期一年以上十年以下和長期十年以上,期限不同,利率不同,發行國債可以說是一箭三雕,購買國債的人得到了利率,政府得到了從民間籌集的資金來建設國家,同時吸納了民間資金也變相減少了市面上的紙鈔。
明朝完全可以借助國債來減少市面上流通的紙鈔,減慢紙鈔貶值速度,例如發行戰爭國債,航海債券,至于支付給購買國債人都本金利息,可以從戰爭和航海獲益中支付。
朱棣沉默了,海上貿易賺錢他已經知道了,可這打仗還能賺錢
要是打仗還能賺錢,他還需要大兒子幫他籌備軍需嗎
航海貿易很容易理解,只要鄭和下西洋時再組建一部分商船跟在其后,收貨的利益直接覆蓋了國債,大明的瓷器、布匹、茶葉在當時西方可是暢銷貨,明朝后期的白銀可是一船一船往回運,可惜這些銀子絕大部分并未落入朝廷手里,不然也不會逼的崇禎皇帝向臣子借銀子。
打仗也好理解,judy可是馬上皇帝,打仗收獲的牛羊馬以及土地牧場礦物打包出售或租給商人,每年獲益用來支付本金和利息。
劉徹心動了,要是他發行的是十年國債,只要占據一塊地盤出售交給商人經營,每年的稅收來支付本金和利息,十年后稅收就是朝廷的了,這相當于花別人的錢打仗,十年后得到一塊成熟地盤。
只是考慮的封國和大商人,他搖搖頭,那些新占之地若被藩王買去,豈不是便宜了藩王
隨后他愣住,一拍大腿,不對呀,那些本就是匈奴的土地,說不定哪天匈奴人又搶回去,就算搶回去那也是藩王的土地,他又沒虧
大不了再讓藩王大商人出錢幫著打退匈奴,說不得還能再賺一筆
這生意能干
想到這里劉徹盯著光幕露出高深莫測笑容,經濟之道挺簡單,他已經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