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屈原能夠年紀輕輕當了官,不僅是他抗秦有功,還因為他是羋姓屈氏。
屈、景、昭是當時楚國三大氏族,屈原擁有顯赫身世是貴族出身,他曾在詩中寫過自己是上古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的子孫,只是到他這一代家族已經落寞。
不過屈原年少時有才,連楚威王都聽說過,還讓屈原做了太子熊槐的伴讀。
在鄂渚擔任一年縣丞后,當時的楚王去世,太子熊槐繼位,熊槐也就是后來的楚懷王很快將屈原升為左徒,也就從這里開始屈原成為楚懷王的左膀右臂。也就是在他二十歲這年,他開始大展拳腳開始實現自己的抱負。
在見證到鄰居秦國靠著變法變成強國,楚國要變強毫無疑問也得變法。不過在變法之前,楚國正面臨秦國的威脅,想要遏制秦國,唯一的辦法便是合縱攻秦,于是在楚懷王命令下,屈原在擔任左徒這年的深秋首次出使齊國。
屈原這次出使齊國,說服齊國聯合攻秦是一次非常艱難的使命,因為在這次之前,齊楚兩國也多有摩擦,不過在屈原陳訴齊楚結盟的重要性和強秦對六國的威脅性后,齊國國君欣然答應與楚國聯盟。
齊國答應后,楚秦兩國很快在河南鄭州激戰,因有齊軍突襲秦軍,楚國得以大勝,要知道以往楚國跟秦國戰爭都是被動挨打,難得大勝一場,楚懷王樂瘋了夸贊屈原,“得左徒一人,實勝千軍萬馬”
這一句話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再加上后期屈原在楚國搞變法,侵犯了貴族利益,很快有人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壞話。
楚王熊完摸了把臉,露出苦笑,“大父錯太過,三閭大夫才是衷心為國。”也是因為大父太過信任自己的子嗣,熊完才吸取教訓,給予黃歇極大信任。
在他看來,與他同甘共苦的黃歇,就是當年的屈原。
我們都知道人言可畏,一個人說屈原壞話,楚懷王還不一定相信,兩個三個人長期不間斷地說,楚懷王從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慢慢疏遠了屈原。
一個人說屈原有問題,可以說這人與屈原有仇,身邊的人都說,楚懷王相信誰這里面有自己的子嗣,大臣,屈原就算沒問題將這些人都得罪了,那也是有問題。很顯然,楚懷王沒有選擇屈原。
恰好秦國想要吞并天下的野心,定下遠交近攻政策后,齊楚聯盟就成為秦國攻打六國的阻礙,秦王很焦急,秦相張儀卻幫著出了個離間之計。
這個離間計擊中了人性弱點,也造就屈原坎坷的后半生。
張儀帶著重金來到楚國,其目的很簡單破壞齊楚聯盟,不過他抵達楚都后沒有第一時間拜訪楚懷王,而是拜訪了當時的令尹公子蘭。
這公子蘭是楚懷王的兒子,也是屈原的政敵,張儀見他二話不說幫他出了一條除去屈原的毒計,“楚王信任屈原就是因為他有功,促成了齊楚聯盟,只要拆散聯盟,屈原不就失勢了嗎”
明眼人都看
出這是秦國的離間計,可偏偏公子蘭不管不顧二話不說采用了,或許在他看來除去屈原比家國安危更重要。
幾日后,張儀面見了楚懷王,聲稱秦國沒有攻打楚國的意思,楚國卻聯合齊國攻打秦國,實在是太不夠意思,不過秦王念著以和為貴,只要楚國跟齊國決裂,秦國就讓六百里土地給楚國。
楚懷王很心動,白得六百里地,不要白不要,只是這時屈原站出來阻攔,言這其中有詐。
還沒等他說完,公子蘭就向楚懷王告狀,說屈原向張儀索要重金,張儀沒同意,如今屈原反對,里面有蹊蹺。
而這個時候張儀也站出來,說是有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