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尚書,可問題也來了,朝中上下沒一個懂尚書,找來找去只找到一位叫伏生的人懂,這個伏生是秦朝是博士,尚書也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會兒他鑿壁藏下的,這會兒已經九十多歲了,總不能讓老人家奔波,于是漢文帝選擇了年輕人去學習。
晁錯就是那個年輕人,他學成歸來也成了唯一懂尚書的人,晁錯的才智是不容詆毀,大概是少年英才人有些傲慢,許多法令都是經過他手修訂,這令他得罪的人不少。
景帝二年,晁錯就向劉啟建議削藩,說實話,看到這里清溪有一種看到朱允炆迫不及待削藩的即視感,劉啟跟朱允炆或許是難兄難弟,上位后都同樣迫不及待削藩,都同樣翻車,只是作為藩王的朱棣吸取了教訓,先動手,也讓朱棣成為歷史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
“七王之亂”原因是藩王封地被削,吳王劉濞醞釀了幾十年的仇恨在這一刻爆發出來,聯合其他被削的藩王共同組建了聯盟軍。
七王共同反了,劉啟一下子麻爪了,要知道七王集合起來可是一股龐大的勢力,說不定他就要翻車了,這時候自然要有個人站出來背責任,毫無疑問這個人只能是晁錯。
有人說晁錯是被誤殺,這里清溪得提一句,晁錯死的不冤,因為他只管殺不管埋。
他只建議了削藩,沒給怎么解決藩王造反的辦法,七王之亂一起,晁錯也跟著傻眼了,然后他開始鼓動劉啟御駕親征,他自個兒守著京城,就問這樣的人死得冤不冤這是推皇帝給自己擦屁股
晁錯死了,對外是平息諸侯怒火,可我們也知道這事已經不是殺一個晁錯能夠平息的了,叛亂依然存在。
殺晁錯其實是給天下人看,當時諸侯王造反理由是“誅晁錯,清君側。”皇帝先下手殺了晁錯,你們這些諸侯再用這個理由叛亂就不講道理了,死一個晁錯,直接讓諸侯國正義之師變得不那么理直氣壯。
平定七王之亂,離不開一個人的功勞那就是周亞夫,可周亞夫面對來勢洶洶的七國聯軍壓力也很大,但是好在劉啟的親弟弟梁王拖住了吳楚兩國主力。
梁王之所以這么賣力,是因為在七王之亂前夕,自己哥哥醉酒當面說要將皇位傳給他。
這無疑引發了梁王的野心,在他看來他是為自己的皇位在奮斗。
在我們看來,劉啟這餅畫的不可能有人會相信,可為何梁王相信了,還深信不疑呢
大家不要忘記了,此時漢朝建立才沒多少年,不久前還是春秋戰國,那個年代兄傳弟繼屬實正常不過了
梁王大概是被自己兄長忽悠瘸了,對自己繼承皇位一事深信不疑,告知了自己的母親竇太后,竇太后本來就更疼愛自己小兒子,極為贊同這件事。
七王之亂平息后,楚國另立新王,其他六國除國,諸侯權利收回中央,大量諸侯國官吏被裁剪,后來又分封諸侯王之子,從這里開始諸侯國不再享有行政權和司法權,意思是諸
侯王只能享受富貴,不能插手官吏封國地方,諸侯國的官員也都是由中央派遣。
七王之亂平息后要論功行賞對不對這個時候梁王劉武喜滋滋來找哥哥兌現承諾了。
結果是什么我們前面在太子那一期專輯也詳細寫過,感興趣的可以找出來看一看,總之劉武被劉啟畫的餅吊著,吊到什么時候
吊到劉啟廢掉一任太子,又立了一任太子才知道自己沒希望了,這個時候劉啟可不是最開始上任時候的他,這時候的劉啟已經大權在握,梁國一個諸侯國想要起兵叛亂簡直就是自不量力,打,打不過,罵也沒道理,劉啟只是私下里醉酒胡言,拿到朝中也沒人認賬,再加上新上任太子還成了自己姐姐劉嫖的女婿,手心手背都是肉,竇太后都不站他了。
劉武的失落,我們大家可以想象,他離開了長安,離開了寵愛自己的母親,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然后稀里糊涂死去。
講道理,劉武死后,竇太后懷疑大兒子殺了小兒子也不是沒道理。
漢景帝雖然對老劉家諸侯王下手狠辣,對于百姓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從呂后開始,漢文帝漢景帝對于大漢江山都施行一個政策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黃老學說,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制定政策盡量不要干擾百姓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