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清醒過來弄清楚什么狀況的劉邦扁了扁嘴,不是很想再回憶被項羽追趕的陰影。
其實很好理解,項羽只帶了三萬人來解救彭城,速度還非常快,有多快
劉邦的重重布置都沒攔截住項羽,項羽是帶著三萬人直擊彭城,清晨進攻彭城時守城士卒根本未反應過來,這里就能看出項羽速度之快。
答案其實已經告訴大家了,之所以說項羽是強的那一方,是項羽帶領的這三萬人馬全都是騎兵,在古代騎兵打步兵那是降維打擊
可能有人會好奇,前面不是說過起義軍是雜牌軍,雜牌軍從哪里搞到供三萬兵卒的馬古代沒有馬蹄鐵,馬是消耗品,馬蹄廢了,馬也就廢了,一支三萬騎兵想要做到千里奔襲,隊伍里馬要保證比騎兵人多,確定馬匹可以輪番休息
能作戰的馬也不是劣質馬,馬的來源只能是北方草原,當時也只有收割秦軍的項羽才能擁有這么多匹馬。
擁有一支三萬機動性強的騎兵,就相當于冷兵器時期武力已經站在了頂端。
更不要說項羽這三萬騎兵還是精兵,劉邦哪怕有五十六萬人,那也是雜牌軍,被項羽追著嘎嘎亂殺太正常不過了,項羽的騎兵追殺劉邦的漢軍割人頭跟割草沒區別。
聽到這里,大家覺得項羽和劉邦誰強誰弱楚漢爭霸初期的彭城之戰,說項羽以少勝多清溪不否認,可要說這是一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清溪那就呵呵了。
聽到這里的劉邦一拍大腿,“誰他xx這么眼瞎,項羽那也叫做以弱勝強,他分明是仗著兵強馬壯按著我老劉打”
呂后掃了一眼罵罵咧咧的皇帝。
彭城之戰劉邦的老底賠了個精光,老婆老爹也落入項羽手里,按理說劉邦應該難以翻身,項羽鎖定了勝利才是,可為何最終是劉邦建立了大漢江山,項羽反而被逼自刎烏江
事情要回到陳勝吳廣失敗之時,當時的項梁已經響應起義,可誰也沒有料到陳勝吳廣起義開頭轟轟烈烈,失敗的也那么快。
項梁手下有個謀士叫范增,就是“鴻門宴”里那位戲份非常足的謀士,范增總結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歸結于人設倒塌,什么意思就是陳勝吳廣起義之處是打著為“懷王”復仇的口號,怎么半路上自己自立為王了
人設倒塌,最后陷入內部爭權奪利,失敗也是理所應當。
范增建議下,項梁沒選擇走到臺面上,而是做了幕后玩家,立了楚國王室之后的放牛娃熊心為楚王,熊心就是個臺前傀儡,真正掌握實權的是項梁。
但是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君主會心甘情愿做傀儡,熊心自然也不愿意,作為王室之后顯然是有那么兩下玩弄政治的手段,項梁輕敵戰死,熊心乘機奪了軍權。
行軍休息期間,項梁摸著自己脖子打了個冷顫,“我死了”
而此時趙國的軍隊被秦將王離帶兵圍困在巨鹿
,楚王熊心自然不肯將兵權交給項梁的侄子項羽,而是封了宋義為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兵權顯然是轉移到了熊心的心腹宋義手中。
這宋義也有些來頭,當初熊心不滿做傀儡,正好碰到齊國使者,雙方一拍即合后,齊國使者向熊心推薦了宋義。
▃想看玄北的盤點歷史謊言,從朱棣吃豬粑粑開始嗎請記住的域名
項羽的叔父項梁之死跟宋義有說不清的關系,這也是項羽越過田榮分三諸侯王瓜分齊地的根本原因。
宋義領軍出征后,到達安陽不走了,這里距離巨鹿也就不到四百里,疾行趕路也就幾天工夫能到。宋義在安陽停下來不說,項羽當即質問。
宋義給出的理由是做個樣子給趙軍看,讓趙軍知道援軍就在眼前,不至于投降秦軍。好家伙這都什么時候了,還有心思搞內訌全然繼承了當年合眾聯軍攻秦之戰的那一套。
秦王政冷哼一聲,這些諸侯國何時同心協力過,哪怕他坐鎮后方,也知道前方戰場只韓國和趙國在出力,楚軍還是老樣子做出了守城架勢。
誰都不肯出力,指望著其他諸侯軍出力。項羽肯定不愿意這樣坐上壁觀,此時可不比當年,趙軍領著的不是當年可以跟秦軍一戰的雄師,大家都是拼拼湊湊組織起來的雜牌軍
一旦秦軍贏了,士氣大增,他們諸侯軍想再戰勝秦軍可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