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愿意坐上壁觀,可他只是次將,軍權掌握在將領宋義手里,想要解巨鹿困局,他說了不算。
此時楚軍抵達巨鹿已經過去一個月余,很清楚前方戰況的項羽坐不住了,趙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之地,再不救援就得給趙軍收尸了。
某天一夜過后,楚軍換了將領,之前的將領宋義不明不白被人割了人頭,這支援軍落入項羽手里,之后發生的巨鹿之戰大家也不陌生了。
在巨鹿之戰前,項羽跟劉邦是有君子之約,分兩路攻秦,誰先入咸陽,誰先為王。
劉邦趁著項羽被秦軍主力牽制在巨鹿之戰中,一路約法三章優待戰俘寬帶百姓被擁護進入了咸陽城,根據之前的約定最先稱王的應該是劉邦才對。
項羽巨鹿之戰吞并二十萬秦軍,自號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直接違反之前的約定率先稱王,他恢復分封制,目的也是削弱劉邦的實力,其實很簡單,劉邦和項羽分別是兩路攻秦大軍將領,毫無疑問未來逐鹿天下的兩個人就是他倆,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變相將更多人拉入進來,分功不均,后來劉邦跟諸侯聯合反楚聯盟也是有情可言,這件事說到底是項羽理虧。
彭城之戰后,項羽贏了劉邦并未趕盡殺絕,他的主力軍還被牽扯在齊國這場戰爭泥沼中,而趁著項羽無暇顧及他,劉邦回到封地發育。
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除了鼓勵農桑,就是提拔優秀的將領練兵,可以說忍辱負重積攢一切力量,而項羽呢,每遇到反抗就屠城,可以說民心盡失,他越是屠城,秦軍越是反抗到底,一來二去優勢慢慢被劉邦追上,最后他出亂招殺了義帝想要謀奪皇位,這
直接讓諸位諸侯炸了。
今日他項羽敢謀取皇位,若是讓他得逞了,明日我等項上人頭是不是也等著他來取
玄北的作品盤點歷史謊言,從朱棣吃豬粑粑開始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
劉邦見機鼓動其他諸侯王反叛,牽制住項羽的主力軍,這一次劉邦沒有再去攻打項羽的老巢,而是趁此機會奪取了關中。
關中那是什么地方秦朝的發源地,坐守四大關口,進可攻,退可守,顯然他是走當年秦國橫掃六國的路線。
也確實如劉邦所料,占據關中后,項羽成了那被四處攆著跑的野犬。
這里還有一點,項羽雖然兵強馬壯擁有當時橫掃無敵的騎兵,可他常年攻城略地,根本沒有用心經營打下的地盤,再加上他喜歡屠城,這就導致他打下的地盤只是空地。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他沒有后勤保障,所有的糧食來源來自攻城略地,而劉邦呢自己有地盤不說,又占據了關中糧倉,雙方優勢在拉近。在巨鹿之戰時劉邦已經進入四川,占據蜀地自稱漢中王,這也是彭城之戰劉邦兵馬被打得一干二凈還能卷土重來的原因,只要他的補給包沒被項羽剿滅,死再多兵馬他都能重來。
而項羽不行,別看他百戰百勝,沒有補給能力的項羽只要失敗一次就是末路,這也是后期項羽自刎烏江的原因,他看明白了自己沒有重來的機會,哪怕過烏江逃回彭城又如何
大家應該看清楚了這兩人的格局,劉邦不怕失敗,人沒了沒問題,回到地盤還能拉起人馬,項羽不行,屠城讓他民心向背,所以項羽走入陌路是已經注定了的解決。
大漢初立,當然是封有功之臣,哪些人有功之前加入劉邦反楚的諸侯王同盟算不算有功
經過秦末戰亂,天下一片狼藉,旁邊還有一統的匈奴虎視眈眈,項羽故意制造的分封亂象一直延續到了漢初。
劉邦別看是小混混出身,他卻是個非常合格的帝王,自然能看出分封制的弊端,可漢初還是施行了分封制,是他不知道分封制的后果嗎
他當然知道,只是當前天下需要穩定,需要休養生息。
當時諸侯王出人出力跟他一起打項羽,現在項羽死了,也就到了這些諸侯王分股份的時候了。
劉邦在建國之初一口氣分封了七個諸侯王,每封一個就割一塊肉,這割的是老劉家的地盤吶
我想此時的劉邦跟他異姓老哥秦始皇應該有共鳴,也明白了始皇帝為何堅持郡縣制。
劉邦撇嘴,要說大漢建立之初他或許害怕諸侯王謀反,讓天下再次陷入混亂,現在呢,正是剪除諸侯王,他正愁諸侯王不自己主動謀反給他機會。
眼下天下安穩,他又不是秦二世那個蠢蛋,項羽都敗在他手里了,他還怕那群手下敗將
諸侯王里只有韓信值得他另眼相看,可韓信用兵再神又有何用他韓信沒有兵馬,兵馬是他養的,沒有人馬哪怕是兵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