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題外話,今天進入今天的主題,本期不聊哪一個歷史人物,而是說一說黃河變遷。
光幕從一條河拉遠,快速到上空,一條彎曲河流出現在華夏大地上。
凡是文明離不開水,尼羅河孕育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古印度、幼發拉底河孕育古巴比倫,我們的黃河也孕育了華夏文明。
四大古老文明如今只剩下我們,一方面特殊的地理形式局限了我們的發展,也保護了我們的文明。
一張地圖分別標注了四大發明起源地,其中三個灰掉,只留下華夏文明。
地圖再放大,綿延黃土高坡的黃河映入眼簾。
我們華夏文明誕生黃河流域,在遠古部落時期基本是圍繞黃河在征戰。
黃河下游平原地帶為何成為歷朝歷代必爭之地,也就很好理解了,地勢平坦的平原是糧食最好的種植區域,這塊肥沃土地自然成為爭搶的必要。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母親河不再平靜,而是變得異常兇險,前段時間暴雨造成的洪水大家也看到了,現代都這般危險,若是換成古代,那就是流民遍野,易子而食的慘劇。
到宋朝時黃河多次改道,北宋的都城開封就幾次被淹沒,每一次地勢都被抬高,開封修路,甚至挖出了古代城墻,根據專家猜測將整個開封挖開能看到一座完整的古代城池。
3d地圖出現了開封所在位置,比附近的平原要高上不少。
前面我們也說過元朝基本上一大半歷史都是在跟黃河做斗爭,元滅很大原因是黃河泛濫造成,實際上從元朝開始,后面的王朝從人與人爭變成了人與自然抗爭,到明朝康熙登基,他只設立了三個目標,搬到鰲拜、平三藩,余下生涯只堅持一件事治河。
黃河在隋唐雖然也泛濫,卻沒有元明清那般危險,每次改道數以十萬計百姓喪命,不知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黃河太泛濫,古代還誕生了一句“黃河清,圣人出”的諺語。
“大旱之后必有水災”李世民拿著抄錄下來的貞觀災害,嘴里默念。
本以為去年豐收徹底擺脫地位不正傳言,沒想到司天臺預測了今年洪水。
7本作者玄北提醒您最全的盤點歷史謊言,從朱棣吃豬粑粑開始盡在,域名
李世民心里很沉重,抄錄了那份貞觀年自然災害表。
沒來沒心思管后代糟心事,一看這期是說黃河,頓時不愿意錯過了。
環繞長安的渭水就是黃河支流,黃河對大唐太過重要了,不僅大唐糧食運輸依靠黃河,關中糧食種植也依賴黃河。
只是黃河容易泛濫,其實相比較容易受干旱影響的長安城,在黃河邊的洛陽更適合做都城,依靠漕運可以將江南糧食運輸過來,從而解除長安城缺糧危機。
可大唐建國為何還是選擇長安城棄了洛陽城,還是同樣愿意,洛陽城距離黃河太近,隔三差五就遭遇洪水襲擊。
旱災肯定沒有水災造成的破壞力強,最后定了長安城為都城,洛陽為陪都。
一想到是不是泛濫的黃河,李世民忍不住揉眉苦笑。
光幕中出現光禿禿的黃土高坡。
上古時期黃河下游不是這樣,但是先秦之前黃河水就開始渾濁,大河有了濁河別名。
這一點清溪可不是胡說,有詩經作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這里的河指的就是黃河,黃河何時正式叫黃河,應該從漢朝開始,東漢初期的漢書出現了黃河一稱。
黃河之水為何從水清變濁,又為何變得容易泛濫,這里還得從頭說起。
我們現代都知道黃河泥沙多是水土流失,黃河水帶走上游泥沙沉淀在下游,導致下游河道變窄,一旦雨水過多,就容易導致黃河泛濫引發洪水
光幕上一透明彎曲的道具在演示泥沙堆積下游的實驗。
從西漢開始,黃河泥沙開始變多,唐宋時期開始引發惡果,這里其實有一定聯系。
漢武帝時期發生了一件影響后世的事,那就是攻打西域拿下河西走廊開辟了絲綢之路,從此之后上游黃河周圍開始有人居住,人多需要建房子,古人房子我們都知道是木質,不說建房子,就連平日里燒柴也是需要木頭,那時候原始森林居多,人們只知道砍伐,不知道種,同時森林退卻,土地改成耕地,黃河沿岸皆是如此。
沿岸大量樹木被砍伐,改成耕地,這些本該被樹木根系牢牢鎖住的泥土受到黃河洗刷,被帶到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