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變化還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放大到歷朝歷代,每逢改城朝換代,新城建立就需要大量木材,據說隋朝建長安城,需要大量巨木,這些木頭哪里來,百姓被迫自帶干糧去深山老林里砍。
樹木只砍不種,到了明朝,朱棣在北京建皇宮,原來的秦嶺已經找不到合適的木料,最后派人去其他省尋找,隋朝建皇宮還能用金絲楠木,到明朝朱棣建皇宮只能去深山老林檀木,李自成進北京可是燒過皇宮,清朝入駐北京在康熙登基前皇宮大半未修復,等康熙平完三藩修皇宮,那時候已經找
不到大量楠木,只能選擇松木。
說了黃河上游,我們再說說黃河上游。
地圖上出現黃褐色一塊,再看實際地圖,全是布滿溝壑的黃土高原。
黃河上游通常指甘肅青海一帶,一想到甘肅,大家第一反應是什么沒錯是缺水。
可能很少人知道這一片如今最貧困的區域,在宋朝之前卻是最肥沃的地方。
光幕地圖紅色筆框住了一個區域。
這個地方在隋唐有個響亮的名稱叫隴右,隋唐時期這里有大面積草原,是最好的養馬地,秦州也就是如今的天水還是秦國的發源地。
老贏家靠著周王賞賜的五十里封地,一步一步走上霸主之位。
這里同時也是隴西李氏的起源地。
光幕再次縮小,太空望去這里黃禿禿一塊,看著非常刺目。
李世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隴西竟然變成了寸草不生的模樣。
他以為關中大漢赤地千里已經足夠駭人,沒想到隴西變化更大。
先前他還不理解后世朝代為何會放棄富裕的關中,選擇沒什么天險可守的平原,哪怕天音提到過氣候影響,還是有些稀里糊涂。
李世民倒抽一口氣,總算是意識到氣候對于地域的影響,若是豐腴高粱之地的隴西都變成這番鬼模樣,那關中呢
關中可是多山區,是不是更加狼狽
難怪長安城后來再未成為都城,關中土地變得貧瘠,太恐怖了
這些只是因為樹木砍伐太多,泥土流失造成的嗎
種樹,一定要種樹,缺多少樹,十倍百倍種回去
李世民心有余悸,他絕對不允許大唐變成那光禿禿的模樣。
朱元璋傻眼了,在群里質疑“少些樹有這么大影響”
老朱同志吃了沒文化的虧,才同意治水官員讓黃河變道的主意,現在一看上游問題不解決,黃河還會將泥沙帶下來,哪怕換到新河道又有什么用,治標不治本。
新河道河床再被抬高,可就沒有舊河道讓它再改道
朱棣摸了摸鼻子,他建皇宮從各省崇山峻嶺收回不少樹木,皇宮建成還多了不少木材,本來膈應自己的皇宮被韃子拿去居住,現在知道皇宮竟然還被燒了。
自己修建皇宮把大明的金絲楠木都采集完了后世也沒長了
不會吧
這木頭采了就不會再生了
要不要種
他踟躕,樹木成材豈能沒個幾百年,種了豈不是便宜后面朝代
“不對”朱棣反應過來,“俺現在知道大明歷史了為何要怕”子孫真要不爭氣給萬貫家財也守不住
多年來黃河已經不堪重負,不過到八九十年代黃河下游曾出現過長達226天斷流。
當然上個世紀斷流也不是天災造成,而是人為。這些水去了哪里呢被沿途城市攔截了,水庫要水,種地要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