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糧,心里不慌。
朱棣沒在田頭多待,錦衣衛搬了一筐皇帝親手從田間掰的嫩玉米,將皇帝護送回宮了。
回到宮中,皇帝吩咐全煮了。
自己只留了四根,其他都高興分享給留在北京城的官員。
因為玉米有限,每人只分到半根,半根嘗嘗味道,不僅不難吃,味道還帶著甘甜。
不少人發出質疑,“這還是粗糧嗎”這分明就是細糧
河北皇莊大豐收,新糧產量遠高于現有糧食產量,這可是不少人親眼所見,皇莊所在的田地又不禁止人靠近,采收時有人親眼看見。
多少糧食,心里一算都能算出個大概。
“上天保佑我大明”不少人喜極而泣,這么多糧食,尋個旱地,種上個十畝,哪怕遇見旱災其他田絕收,只侍弄這十畝也夠一家人活命了。
更不要說土豆和番薯的果子是埋在土里,埋在土里意味著什么
不怕蝗蟲啊
農民抵抗力太差,不就是在抵抗災情方面太差嗎
有人已經盤算將屬于自家的荒山也給種上,也就辛苦幾日,種在山上不用擔心洪災。
哪怕種得少,只種一畝地那也能活命了。
皇帝老爺可是說了,第一年收獲的新糧拿來做種子。
第一批玉米曬干脫粒,沒等儲存就被送去地方官府售賣。
價格不高,一分錢兩粒,買上一百文,就有兩百粒,足夠種一畝地。
家境貧寒的相互抽錢買個兩百粒再分分,反正種上一年,明年可以用自家的種子,雖然不明白官老爺為何囑咐玉米地最好跟鄰家挨著,但大部分還是聽從了。
頭一次種新糧,心里也沒個底,還是聽從有經驗的官老爺。
買到新糧的老農剛走兩步,又聽到不遠處有詳解講解新糧種植的農官。
“玉米要育苗,怎么種,棉花怎么育苗,玉米就怎么育苗,正月過后就能育苗,平時用草蓋起來,日頭好的時候掀開稻草曬曬太陽,咱們這邊比南方要冷,最好等清明過后一個月,氣溫徹底變暖再移栽,種的時候旁邊可以點些豆子,能讓玉米長勢更好。遇見什么問題,就來問,村里有識字的鄉佬也可以帶一本農書回去,都是后世結合的經驗,可能不怎么對應我們現在的氣候,大家可以拿來做參考。”
老農一下走不動路了,他正好有個識字的孫子,腳步一轉老農擠進人群中,“俺要一本。”
“都有,都有,大家別著急,這是皇上開恩給咱們印的。只要兩文錢,兩文錢可是連紙都買不到,更不要說是一本農書了。”
“皇歷要不要今年的皇歷改了,下面多了些田間常見藥材,大家遇見可以采了自己用。一些藥材藥鋪里也是收的。”
老農二話不說,“要”
一翻書,上面還有繪圖,他認出來了是只豬。
皇歷上印只豬做何
老農懷揣
著這個疑惑回了家,一回到家先將玉米種子掛起來,避免被老鼠啃了,然后慈眉善目將小孫子叫過來,將兩本書遞過去,讓他幫著念。
小孫子念得磕磕巴巴,但好在沒有生僻字,都是常用的字,也不是饒舌難懂的文言文,全是大白話。
老農也聽得懂,聽到怎么堆肥眉飛色舞,聽到怎么在冬日做豆芽,兩眼放光,聽到豬難產怎么處理,以及母豬產后該怎么護理,直接興奮起身。
他孫子很不理解爺爺的興奮,“咱家又不養豬。”
老農拍了孫子的小腦袋瓜,“現在不養,不代表以后不養。”
他看皇歷眼神都不一樣,這哪里是皇歷,分明是皇帝老爺贈予他們的致富秘籍
“還是現在的皇帝老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