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湟州的軍事建設洪濤真沒法忽視,在見完各寨堡的守將,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匯報之后當場就怒了,先把樞密院罵成了廢物,又把王安石和司馬光罵成了敗家子。
眾將官里不乏忠貞之士,剛剛提出反對意見,話還沒說完呢就被以統軍不利為由定了罪,不多不少,拉出去先來十板子。
還不白打,帥司大人說了,給兩個月的時間,然后會親臨個寨堡檢查軍備。到時候會有軍事演習,如果這位受罰的禁軍指揮使能率部打贏親從官禁軍,那這十板子當場就可以還回來。不敢打沒關系,帥司自己找人打自己,就這么任性!
至于對方服不服洪濤根本不管,他已經贏定了。其實這算耍賴,以親從官部隊的裝備和戰法,應付三倍以上數量敵人的攻擊毫無壓力,就算把大宋最精銳、作戰經驗最豐富的禁軍調過來,在演習中也是必輸無疑。
注意啊,說的是演習,實戰另論。
真正讓洪濤氣憤的并不是有人頂嘴,而是湟州的軍事建設太落后了,兵力也太薄弱。真正的防御力夠不夠用不知道,因為夏人一次也沒從這個方向上進攻過。
但想進攻肯定不太夠用,這一點洪濤馬上就發現了,然后就怒了。皇帝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既不想給自己增兵,還想讓自己主動出擊,這不是逗傻子玩呢嘛。
湟州有多少作戰兵力呢?整五千,湟州駐有三千,其余兩千人分成了七份,分散在七個寨堡中。為啥會這么分配呢?眾將官給出了答案:為了防備歸順不久的吐蕃各族作亂。
至于說這么點兵力怎么過境去打擊敵人,怎么能守衛百里長的邊境,眾將官又說了:北面邊境都是大山橫亙,不僅夏人的大部隊過不來,宋人的大部隊也過不去。
既然兩邊誰也看不見誰,打個毛啊?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盯著這些三天兩頭轉換陣營的蕃人!
怎么盯呢?當洪濤看到全州的防衛策略之后立刻明白了,合算抗日戰爭時期小鬼子搞的堡壘封鎖戰術也不是他們的原創,而是從北宋朝廷剽竊的。
湟州總共有十五個寨堡,大的軍寨有上千兵力、小的軍堡也有上百。它們全都坐落在沿河的河谷或者盆地中,同時也是湟州的交通要道。
只要把這些土地肥沃適于耕種的地方占據住,順便再卡斷交通,就等于把本地蕃族全都限制在了一個固定區域中,無法自由行走,也無法獲得足夠的生活物資。想活下去就必須與各軍寨、軍堡搞好關系,服從管理,然后才能通過交換或者勞役換取生活用品。
這么做有好處,但缺點也十分明顯。好處是相對容易,不用太了解對方,更不用替他們考慮過多,就當是一群掛名的職工養著。愿意上班就上,不愿意上班也不追究,只要不添亂到日子發工資。
缺點呢?很多,第一就是耗費錢糧。這些蕃人等于永遠要靠中央財政撥款活著,一旦中央拿不出這筆錢他們馬上就得反。
第二就是沒有認同感,既然你從心里就沒打算讓人家成為國民,人家自然也不會上趕著認你這個國君。
你認為對方是累贅,恨不得人家一場瘟疫全死光。人家也沒覺得拿你的救濟有什么虧欠,當你挨揍的時候,可以心安理得的站在一邊看熱鬧。假如利益足夠的話,沖上來給你兩拳也很正常。
第三就是不穩定因素太多,花了這么多錢又收不到稅,結果養出來的都是白眼狼。有個風吹草動,敵人還沒來呢,他們就先心思活動了。你在前方打仗,背后還得防著他們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