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取用本末》中就有例題:七十七省陌錢七十四貫,問為足錢幾何?答案為五十六貫九百八十文。
別看題挺簡單,可里面包含的不僅僅是加減法。洪濤在算院里混的時候,不光自己算錯過好幾次,就連那些宋代的大學數學系高材生們,照樣也不能保證每次都算對。
面對如此繁復的貨幣制度,洪濤能不恨嗎?以后湟州和甘涼路都是自己收稅,往來的商人各地都有,還有不少是來自西域或者更西國家的外國商人,稅算多了自己不吃虧,萬一算少了呢?
而且這種換算方式也太麻煩了,各州各路的陌制還都不太一樣,誰有功夫弄一群數學天才天天給他們算賬玩啊。
貨幣的使用方便程度會極大的影響交易速度,更會制約經濟發展速度,所以洪濤必須要想辦法改一改。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發行紙幣,紙幣這玩意應該是政府最喜歡的,因為它不像貴金屬貨幣本身就具有價值,還受數量限制,所以就能沒完沒了的發行,想要多少有多少。
另外紙幣可以加杠桿,假如說以貴金屬為本金發行紙幣,原則上你有一千兩黃金,那就只能發可以購買一千兩黃金的紙幣。
但事實上你發五千兩都沒事兒,這就叫存款準備金率。政府通過計算,發現擠兌的風險只占百分之十五,那存款準備金率就定為15%,大概是這個意思,計算起來肯定沒這么簡單。
一千兩黃金你發了五千兩紙幣,這叫啥?這叫空手套白狼,多出來的四千兩就是從老百姓手里搶來的。政府拿著它去購買老百姓生產出來的糧食和產品,但實際上政府沒這么多錢。
可是玩著玩著政府還是不太滿足,覺得這樣搶錢效率還是太低。因為得有黃金儲備,這多麻煩啊。干脆,咱連黃金都不準備了,用啥擔保呢?用政府的信用……
假如政府有信用,人類早就飛出太陽系了。但沒轍啊,權利在他們手中,老百姓只能祈禱趕上一個相對靠譜、搶錢還要點臉的政府,否則就會無比凄慘。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比如說第一個軍閥占據湟州成立了政府,然后發行紙幣。其實他兜里毛都沒有,但他說他的政府有信用,誰不信就斃了誰,于是大家不得不信。
半年之后這位被第二個軍閥打跑了,大家手里的紙幣就變成了廢紙。因為第二個軍閥說了,他的政府也有信用,誰不信也斃了誰。
然后他再發行一輪貨幣,拿著這些紙把老百姓手里的貨物買走,你給他干活發的也是這些紙幣。三個月后這位也被打跑了,來了第三位……
大概意思就是這樣,信用貨幣就是我們目前大多數國家采用的制度。以前是銀本位、金本位,想成立政府收稅,多少得先去搞點金銀之類的存著,多少不說,總得有。
現在可好,真是空手套白狼,拿信用給貨幣背書,老百姓的身家全得靠政客的人品和自覺。真不如拿石頭當本金靠譜呢,好歹石頭能蓋房子,信用這玩意說沒有就啥也抓不到了。
洪濤覺得吧,自己不能太無恥,拿信用和紙幣來搶劫古人。所以還得在貴金屬貨幣上動腦子,爭取可以弄一種大致穩定,又不會因為產量受太大影響的貨幣出來。
然后慢慢讓它成為標準,只要有了標準剩下的事兒就好辦了,不管以后發行金屬貨幣還是紙幣,按照標準走就完了。
至于說金融杠桿,以北宋的生產力和幾百年內的國際形勢真用不到那玩意,也沒必要玩了命的拉升GDP。平穩、健康的發展即可,將來再說將來的,反正自己也管不了幾百年后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