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講解這些部門的權限就花了整整一下午時間,吃完晚飯繼續開會。進入討論環節,每人都可以提出問題,洪濤一一作答。
“爹爹,您的地圖畫錯了吧?福州路的州縣可比這上面多多了。”首先發言的就是王二,她舉起手中的材料翻到最后三頁,上面都是各州府的區域圖,按照規劃每個地方都對應著一個黨部。
“嗯,地圖確實和現在的區域劃分不同,這就是我要說的一個大問題。蓮兒,把地圖掛上來。”
洪濤本來想在最后再解釋這個問題,因為它的牽扯面太廣,解釋起來費時費力。既然王二問起了,別人也都點著頭等著聽,索性就先說了吧。但不能光說,還得配圖。
小省制,這就是洪濤準備推行的新政。宋代國土面積在歷朝歷代里算小的,但仍舊很龐大。宋神宗時全國劃分為二十三路,算上開封府應該是二十四路。后來多了甘涼路和幽州路,總數二十六路。
但路作為行政區域卻沒有行政編制,真正的地方官是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制。二級政府的某些權力要由中央委派的路一級官員制約,倉司、憲司、漕司和帥司就是路一級的官員。
明清民國則是三級制,基本和后世沒啥差別,都是省、府(市)、縣。其實宋代也是在三級制上略微改變了改變,把省(路)一級的權利部分交給州府軍監,一部分收歸中央,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再出現唐代節度使割據一方的局面出現。
但是吧,由中央垂直管理幾百個州府工作量太大了,這也是形成冗官的原因之一。割據是防止了,但工作效率太差,政府管理成本也太高,有點矯枉過正。
怎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恢復三級制吧,還真就存在地方大員割據的可能性,而且不低。受交通、通訊條件制約,一旦邊陲省路出問題,最少也得一個月以后朝廷才會得到消息。
等調派軍隊完畢,給養準備好,走到事發地,最佳的剿滅時機已經過了,火勢著了起來,不管能不能撲滅都會造成極大損失。
沿用宋朝的二級制吧,中央的權利太大,責任也就跟著變大。這么多州府的具體事宜全得中央拿主意,必將會造成一個巨大的中央政府。而地方官則成了混子日的,反正也沒啥權利,干啥都干不利落,很打擊積極性。
而且大省制下的省一級官員真的很累,照顧不過來轄區內的方方面面,只能依靠再下一級的官員,這樣一層一層壓下去,中間環節太多,真正干活的得不到好處,積極性自然就不高。
向左低效、向右不好管理,洪濤干脆就往中間湊湊,既不搞明清的三級制,也不完全沿襲宋朝的二級制,而是二合一,來了個三級小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