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倏忽而過,轉眼到了本月十五這一天。
按照魏王殿下差人傳來的指示,姜沅沒有去御醫堂,而是先到清隱寺等他。
清隱寺坐落于永安坊內,靠著永安大街一側的大門常年緊閉,只有在右拐入一條清幽的街道后,才可以看見那紅墻莊嚴矗立的寺院,開了個僅能容下一輛馬車通過的寺門。
寺門由僧人守著,平時等閑不容人入內,只是十五這一日要對外施粥,那寺門便大開著。
在外等著領粥的,有衣衫襤褸的乞丐流民,也有周邊的百姓信眾,他們自發排成一隊,緩緩往前移動著等待領粥。
那施粥的地方,是在寺內大殿旁的一間偏殿中,那里并不是寺里的齋房,而是因為靠近門口,方便施粥,才在每月十五日這一天臨時用做施粥之處。
那盛粥的圓木桶就擺放在殿門口的一張桌子上,旁邊則擺著一張碩大的圓簸箕,里面全都是白白圓圓的素包子。
此時辰時剛過,姜沅比約定的時辰早到了兩刻鐘,魏王殿下還沒有前來,她等著無事,便站在那偏殿的不遠處看了一會兒。
站在外面施粥的只有兩個少年僧人,他們頭上燙著結疤,身上穿著黃色的僧衣,因領粥的人太多,兩個人一時有些手忙腳亂,一個舀著粥飯,另一個看包子快要分發完了,便要去齋房里拿包子過來。
那個僧人一走,另一個便又要盛粥又要發包子,姜沅看他更是忙不過來,便走了過去,道“小師父,我幫你發包子吧。”
那小僧沒說什么,而是很快點了點頭,道“多謝姑娘。”
得到他允許,姜沅便忙碌了起來。
她方才觀察了一會兒那僧人是如何發包子的,到她分發的時候,動作便極快極好,但凡有人走近,她便用長筷夾起包子,再從一旁抽出張早已備好的碧綠荷葉,拿荷葉包好,再遞給領粥的人。
不過,待包子分發完,去齋房拿包子的僧人還未回來。
那旁邊舀粥的小僧對她道“姑娘,包子興許還沒做好,殿里還有茯苓糕,麻煩你拿過來,就發茯苓糕吧。”
聽到茯苓糕,姜沅愣了會兒,片刻后,她點頭道“好。”
說完,她便放下手里的長筷荷葉,向偏殿走去。
不過,那殿里不是空無一人,還有一位看上去大約四十多歲的中年女子。
她默默站在殿窗前,似乎方才已看了許久,待聽到輕緩的腳步聲,她便轉過頭來。
姜沅有些意外地打量了她一番。
她很清瘦,穿了一身灰白色的長袍,那是在寺廟修行的居士常穿的衣裳,很簡潔,也很簡樸,她的頭發只挽了一個婦人發髻,發髻上也沒有任何裝飾,就連發簪,也只是最普通常見的木簪。
不過,婦人雖是已過中年,臉頰眼角都已生出細紋,臉色也蒼白不已,但依然看得出,她年輕時必定是個極出眾的美人。
不過,她的眼睛好像不怎么好,有些
看不清楚的模樣,眉宇間也籠著一股愁郁,待姜沅走近了,她扶著身旁的椅背,溫聲道“你是來取茯苓糕的嗎”
姜沅輕聲道“是的。”
聽到姜沅的聲音,她有些意外地問“姑娘,你是來幫忙施粥的吧”
姜沅道“是的,他們人手不夠,我在等人,便來幫了一把。”
婦人淡淡笑了一下,道“謝謝,茯苓糕就在這里,你端過去吧。”
順著她指的方向,姜沅看到了放在竹篾簸籮里的茯苓糕。
那茯苓糕做得極好,表面如霜雪似得潔白,上面還撒了一層淺橙色的干桂花,聞起來,也有一種清甜的味道。
姜沅道“這是您親手做的嗎”
婦人輕輕點了點頭,片刻后,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道“你能先幫我嘗一下味道嗎我年紀大了,味覺也有些失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