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省自來地廣人稀,從前老話說“二、三十里前后院,四、五十里是鄰居”的地界兒,這邊超過百戶就算是大村了,自然接收的知青也比別的村屯多幾個。
村頭這召喚的鐘聲一響,剛下工回知青院的十來個知青也聽的真真的,知青隊長常青就說“屯子商量事,咱們知青也該派代表參加。”
不咸屯知青五女八男,共有十三人,常青是積極分子,年紀也最大,自薦做了隊長,還算比較受擁護。她說這話,男知青當中的大哥楊偉搏便道“反正也沒事,咱們就都去聽聽。這個時節,大概是上南山換藥的事。”
一個滿臉痘印的男知青不情愿地從炕上坐起來“什么破事,就那破觀也有人信”
其他人都沒吭聲,那個不咸觀是有些邪門,按說它在西南邊蓮花峰上,老大一個建筑,從壩上向那邊望,是肯定能看見輪廓的。可冬里山上的樹葉子都落光了,視線毫無遮擋的情況下,大晴天往那山峰上看卻只能看到重重霧靄,比它高的另幾座山峰卻偏偏很清楚。附近鄉屯私底下都說那里頭的老仙姑是護法神黑媽媽托生的,能封山鎖路。只有每年秋上,才會開了路讓人進觀。
幾個知青將信未信,都上了心。
村頭麥場。
老支書看人來的差不多,便往木臺上一站,磕磕長煙斗叫大家伙安靜,當即宣布了兩件事頭一件,六天后也就是農歷九月十五,屯里運糧隊的隊員們一起背糧食上山換足來年一年的藥草。第二件,不咸觀老道姑同意還俗,因腿腳不便要下月下山,但另一位小道姑十五那天便隨著運糧隊下山來了。
社員們剛聽支書說“老道姑下月下山”時還笑呢,誰不知道每年十月不咸觀就封山了,下個腿的山吶,就是哄城里那群吃飽沒事干的小子們玩的。誰知老支書下句就說觀里的小道姑九月十五就下山了,個個咧著嘴問“真下山啊還俗”
還有嘴上沒把門的問“觀里就老少兩個人,小道姑下山了誰照顧老仙老道姑呢”
話未說完就被鄉親給了一胳膊肘,忙改了口瞥向知青所在的一角。
常青沒在意老鄉嘴里禿嚕出來的稱呼,她關心的是另一件事“老支書,僧道還俗,該遣返原籍,或者受縣革委會分派,怎么能直接落戶到咱們屯呢”知青院就那么點大,兩間屋子大的給了男知青,小的這間住五個姑娘正好能有點空間放各自的東西,再擠進來一個人可就沒那么舒服了。
老支書眉頭擰了擰,大隊長兼民兵隊長黃大壯就站起來道“這是我答應的。但那姑娘的去處還沒定下來吶,她原本是京市人,遣返原籍也挺好。”
常青雙手攥了攥,京市啊
痘印男知青不關心道姑不道姑,跟同伴嘀咕“早該這樣了我就知道是假把式,早知道我也積極參與,要是咱們知青帶頭,都夠上報表揚了吧”痘印知青又嘆又悔,都怪傳聞太多,唬的他也信了邪。
知青里只有一個今年剛分來的女知青附和他,其他人一聲不吭,楊偉搏看傻子似的看他一眼鬧了半天陣仗,不也就是遣返了個小道姑么都這樣了,這傻子也信里頭沒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