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二人早有默契。戚家雖為望族,卻有名無實,現下缺的乃一權臣。
帶領戚家這棵百年老樹,重煥新機的權臣。
此后多年信件來往,大都與攸娘離不開關系,也就近些年才少了去。
大抵是慧極必傷,又或名字犯了讖言,戚知遠想要丈量這天地之遠,偏生長到20歲都未踏出鶴州一步。
科舉更是沒影的事。
那貢院寒冷破舊,小隔斷狹窄而密集,動輒考上幾日,怕是還沒結束人已去了半條命。每年科舉,都有不少學子中途被抬出,更遑論患有不足之癥的戚知遠
戚家主寧愿女兒當個閑人,也不愿她丟了命,只是無人時總會嘆上幾聲。
這戚家不缺守成之人,她自己尚且中了舉人,再往上卻難進寸步。退而求其次來說,縱觀歷任家主,無須多有才學,只要足夠謹慎便是合格。
家主如同流水,能將家族帶上巔峰的不世出之才,百年來卻只有知遠這么一個罷了。
小女兒才學、心性都是極佳,只是少了幾分氣運。再者當爹娘的給了她這么具身子,又如何好在苛責半分
戚家主心底郁郁,再與弟弟去信的次數便少了許多。
待戚君后回信邀請戚知遠進京,也只道,京城嚴寒,不若鶴州宜人,實在不適合休養身子。這便是拒了。
便是新帝即位,除了放出三兩位旁支入仕,便什么動靜也沒了。
這般下來,戚君后心底也頗有微詞。
聽得妙音嘆息,戚君后只意味不明地輕哼一聲“我這姐姐倒是謹慎。”
可謹慎太過,卻也成了怯懦。
新帝即位后,他與家里去信,想自族中挑選幾位品貌出眾的后輩入宮,先在他這翊寧宮伺候著。
雖為先帝孝期,可以思鄉之名接些后輩進宮也并不落人口舌。待人進宮了那便好辦許多。
不同于先帝,大抵開竅晚,新帝身旁并無太多伺候的男子。這般尚未千帆閱盡的女子最好拿捏,若是后輩入宮,又有他這近水樓臺之助,何懼戚家不出寵侍
姐弟二人該有默契才是。只是戚君后一心念著家族,卻實在被長姐的回信寒了心。
“長姐遠離京城,不知新帝并非那多疑之人。若是擔心步了我的后塵,影響戚家、影響知遠的前途倒也罷。”
戚君后逐漸捏緊了茶杯“可她拒了我,分明是因著些無傷大雅的緣由。”
在戚家,品貌出眾、年齡合適的后輩里,除去那早已定下親事的,便只余戚家主的三個孫輩。
長姐自幼便有幾分優柔,也極其看重子嗣,她的拒絕在情理之中。
只她的孫子們都是人,他這個弟弟便不是人了么
都是男子,都姓戚,這個苦他吃得,長姐的孫子們便吃不得了
想起女帝出了孝期便冊那外室之子為側君,戚君后更是冷笑連連。這側君之位本該姓戚,倒叫他那好姐姐耽誤了
這般怯懦、自私、護短之人,心中又如何裝得下戚家,如何堪任這戚家家主
半晌。
戚君后端起茶杯,清了清口,壓下隱約火氣,卻又勾起唇角,悠然道“倒也未必可惜。”
在宮中鍛煉出了眼力,寥寥幾封書信間門,便隱約摸到了這位侄女的性子。
瞧那字跡,知遠可不是個聽話的性子。
長姐實乃庸人也。
這戚家,終究還得知遠扛起來,可千萬、千萬不要再叫他失望了啊。
翊寧宮內,只余這輕渺佛香。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