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聽到“商”字,萊朱總覺得和“殷”字極為般配,“殷商”二字連著念,怎么聽都順耳極了。
一時間,心中有個念頭蠢蠢欲動父親這次,搞到大的了
此念未落,便聽火正道“臣年少時掣劍游歷中原,黃河北岸,的確有一地名殷,如今正在商國境內。”
萊朱趁機道“黃河沿岸多水患,商國日后因地勢而遷都,也不無可能。”
神話世界,神童眾多,萊朱又自帶異象,無論是薛君還是朝中大臣,皆不以其年幼而輕視。
陶正點頭附和“太子所言甚是。”
眾人又商討了一番,終于拿出了對薛國來說最為有利的方案盡量不見罪于夏后,可暗中連結商君。
恰好諸侯朝斟鄩時,薛君是唯一一個在商君明顯表露出直諫之意后,還心懷善意登門勸阻的。
兩家有了這份香火情,日后便也有了許多可能。
如今的夏已經要靠遷都躲避商都鋒芒,只要商國穩扎穩打,日后代夏為天下共主的,必然就是商國。
此時周朝尚且遙遠,甚至連周國也都不存在,自然也沒有周禮。諸侯對共主的忠誠,完全來自于共主本身的才能與魄力。
在夏朝之前,天下共主從來不是父子相傳的私物。夏后啟雖開啟了“家天下”的先河,天下人心中“能者居之”的念頭,卻是華夏民族從一開始,便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當初伯夷不賢,諸侯舍之而朝啟。而今夏桀已表現出貪吝之姿,若日后不知悔改,諸侯又如何不能棄之而就商
所謂因果循環,不外如是。
薛國君臣有了謀算之后,行事愈加從容。
實在是薛邑小國,在夏朝諸侯間根本排不上號,好事輪不上他們,便是壞事也不必他們當頭。
太子萊朱一日日長成,生得身形高大,面目俊朗,有賢名,有容止,嘗為國人所傲。
自三代以降,便有戰敗國俘虜貶為奴隸的傳統。
夏后啟立國之后,多放征伐,薛國歷代君主自然要出兵相助。每每戰勝,便有奴隸賜下。
奴隸的子孫也只能做奴隸,青壯之時非但要辛苦勞作,還要為主人繁衍更多的奴隸。
歲至三十,體力漸衰,主人便殺之取骨,或做器皿,或做兵戈。其皮肉亦不得免,有專人收集以飼軍中猛獸。可謂從生到死,從骨到肉,被主人壓榨得干干凈凈。
太子萊朱自幼便長在這樣的環境里,內心深處卻隱隱覺得世道不該如此,人命更不該被輕賤至此。
這想法來得莫名其妙,環顧四周,也只他一人覺得理所當然。
便是愛民如子如薛君,他所愛之民,也只是薛國之內大小貴族和普通百姓,跟那些祖先傳下來的奴隸,沒有半分關隘。
在試探過父母和重臣的態度之后,萊朱便明確地意識到,他自以為天經地義的想法,在現如今的大環境里,才是不為人認可的異端。
便是奴隸們自己,都不認可。
萊朱暗中思量許久╳╳,開始積極參與國內建設。或帶領奴隸修渠蓄水,或代替薛君巡視田畝。
便是軍中異士訓練猛獸飛禽,他也積極參與學習,并不以危險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