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喀位于漠北蒙古,早已臣服大清,自認是大清屬臣,年年進貢,對朝廷的命令從無違抗。
如今喀爾喀遭受外敵準噶爾侵犯,大清若是袖手旁觀,對喀爾喀的求助置之不理、不予救助,那喀爾喀必定與大清離心,蒙古其他部落難免也會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游牧民族本就桀驁,蒙古又是大清境外之地,遠在塞外,受朝廷的管轄控制很小。一旦蒙古部落有了異心,不再順服大清,日后免不了有所異動,跟沙俄眉來眼去,蠢蠢欲動,成為第二個準噶爾。
救助喀爾喀是必須的,可除了借這個機會拉近大清與漠北蒙古的關系,讓漠北蒙古像以科爾沁為首的漠南蒙古那樣越發依靠朝廷,也必須把握好那個度,不能在救助喀爾喀上投入太多。
朝廷不能讓大量糧草外流,糧食儲量事關國本不可輕動,救助屬臣還是要以保全國力為主。
準噶爾背后還有沙俄,如今大清與沙俄、準噶爾正處于對峙當中,如果為救助喀爾喀大出血,損耗大量糧食,那相當于削減自身底蘊,無異于自斷臂膀。
除此之外,喀爾喀離準噶爾部落實在是太近了。
朝廷發往喀爾喀的救災糧如果數量太多,很可能招來準噶爾的貪婪讓喀爾喀再次被劫掠。
這樣一來,大清就不只是損耗自身積蓄救災,還是在間接資敵了。
正是出于這兩方面的考量,康熙最后才對喀爾喀的求助做出按人口發放救濟糧賑災的決定。
康熙既要救助喀爾喀,也不打算給準噶爾靠劫掠壯大自己的機會。
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是大清與準噶爾之間的第一場博弈,兩者雖然還沒有正式開戰,但雙方的角力已經開始了。
大清發往喀爾喀的糧食救急不救窮,康熙并不擔心準噶爾會對這份救濟糧起貪念,再次劫掠喀爾喀。
如果準噶爾連這份糧食都要搶走,那此舉實在是短視。除了讓喀爾喀的幾個蒙古部落民不聊生、實力大減以外,反而是在幫助大清。
如果準噶爾劫掠救急糧,致使喀爾喀大量底層牧民餓死,牧場大批量荒廢,漠北蒙古幾個部落的汗王、貴族和藏傳佛教的僧侶不得不南下遷去漠南蒙古,那準噶爾相當于幫大清剔除掉了喀爾喀這個拖后腿的累贅。
喀爾喀的地理位置卡在大清和準噶爾部落的中間,在大清和準噶爾對峙之時,位于喀爾喀的幾個蒙古部落的定位其實是質子。
因為喀爾喀是大清的屬臣,準噶爾一旦進攻喀爾喀,大清這個當大哥的必須做出反應,為屬臣出頭,否則底下的小弟們就要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