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
蕭尋初贈予謝小姐琉璃草的那個夜晚,邵學諭來到他的房間,給他看了一卷據說是上千年前的古學遺卷。
“此乃墨家學派之書。”
昏暗的燈光下,邵學諭坐在他身邊,耐心地向他解釋。
“墨家,在東周時期,也是諸子百家之一,一度可與儒學相抗衡,可并稱世之顯學。”
“此學一派,主張兼愛、非攻,研究自然規律,專著有墨經一論,以記錄力學、光學、數學、邏輯等百姓經驗智慧之結晶。”
“創始人墨翟,精通工匠之學,可與巧匠公輸班齊名,善做攻城器,曾率弟子三百,以機械為守城策,制止楚王伐宋。”
“然而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學派與當時的墨者均遭受打壓,且當時的墨者團體結構確有過于艱苦激進之處,人數漸少,此學終絕于世間。”
“此書,是我師父之師父,師父之師父之師父的先祖,將墨學之論整本背誦下來,隱匿于心中,待朝廷搜查風聲過后,再私下默寫下來,一代代藏于地板暗格之中,如此方避免摧毀,勉強保存下來。”
“如今,此書已是絕書。”
“今之士人,普遍認為我們研究技術、鉆研器物,乃匠人之作,奇技淫巧。但我不這么看,墨學也不這么看。”
“你很有天賦,這種天賦再輔以知識,必有改變這個國家不,是改變這個世界之能”
那一晚,在暗夜的燭火下,蕭尋初那雙懶散的桃花眼中,原本天生的倦怠被邵學諭的話語一點點驅散,星火之光似被點燃。
后來,他選擇拜邵學諭為師。
再后來,他又選擇跟隨邵學諭離開。
在那時的蕭尋初看來,這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他根本不必有所猶豫。
不過,多年后,他再度回想卻覺得,他當時之所以能如此果斷,或許不僅是因為邵學諭教給他的知識。
也是因為,師父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對他說他的天賦很了不起,對他說他的才能并非玩物喪志,對他說他會對這個世界有用的人。
跟隨邵學諭學習以后,在師父的引領下,蕭尋初很快見到了許多志向相同之人。
師父這些年在白原書院當學諭,除了謀生糊口之外,也一直在觀察是否有天資和思想適合學習墨家學說的學生。
在蕭尋初之前,他已經收了兩個弟子,一個名為葉青,比蕭尋初年長五歲;另一人名為宋問之,比蕭尋初年長兩歲。
在蕭尋初拜師后兩年,師父又帶回一個鐵匠家的孩子,名叫邱小安,說是為人老實好學,很適合學習墨學,他年紀最小,跟師父上山時只有十二歲。
如此,包括蕭尋初在內,四名弟子便一同追隨師父,學習墨家學說。
他們早晨同在書院讀書一般,讀學墨家經典著作;
到了晚上,他們則會動手實踐,師父從基礎開始一點點教他們,最終目標是要讓他們能像當年的墨子及其門人一般,真正做出有用之物,甚至包括武器。
師父對殘存下來的墨家學說殘卷倒背如流,時常拿著書,笑呵呵地教導他們“平等地包容萬物,不因等級地位而有所區別,是謂兼相愛。”
“人們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共同創造未來,而不要互相爭斗,是謂交相利。”
“統治者為了爭奪利益而引發戰爭,令百姓遭受痛苦,使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因此要避免無意義的戰爭,是謂非攻。”
“這世上的貧富安危,都不應該是由命運決定的,而應該是由人自己的努力決定的,事在人為,是謂非命。”
“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