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代久遠,事實是否真如史書所載,已不可考證。
不過,祖皇帝登基后,他和他的后代們顯然都很怕新朝代的將領們某一天也會像祖皇帝一樣深受部下愛戴,導致歷史再度重演。
從此,方國開始了一代又一代對武將變本加厲的牽制。
其目的就在于不讓武將有太忠誠的士兵、不讓武將有太大的兵權,以及不讓武將有太顯赫的戰功。
卻說這蕭尋初的父親蕭斬石,他已是方朝開國后,蕭家的第三代后裔,是蕭尋初祖父的第五子。
他自小就展現出非凡的作戰天賦,十二歲便跟隨父親上戰場,第一次作戰就沖鋒在前,成功砍下敵軍的頭顱,可謂一戰成名。
十六歲時,他已可獨自領兵作戰,是軍中不可或缺的少將。
再后來,他二十歲那年,辛國與方國之間的摩擦與日俱增,昌平川一戰爆發,他的父親兄弟全部死在戰場上,邊疆血流成河,土地被染成鮮紅色。
他一個人從尸體如山的地獄里爬回來,獨自接下蕭家軍的重擔,重整殘軍。
從那以后,蕭斬石的戎馬生涯就剩下一個字
殺
殺光敵人。
一血前恥。
奪回昌平川失去的北地十二州。
為死去的父兄報仇
他也真的很猛。
首先蕭斬石身高九尺有余,比絕大多數男人高一個頭多,且手長腳長,很有力量,身體素質遠超常人。
其次,他熟讀兵法,自幼隨父出征,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并非所謂的蠻將,是個會動腦子、有策略的人。
種種條件合在一起,終于造就了這個罕見的戰爭天才。
從此蕭家軍出征,所向披靡。
光是看到蕭家軍的旗幟,敵人就會聞風喪膽、丟盔棄甲。
蕭斬石只顧沖鋒,只顧保衛疆土,只想著奪回故土,沒有理會朝中的事。
那時候他還年輕,又從小生長在戰場上,不懂朝堂中的彎彎道道,不明白槍打出頭鳥的道理。
百姓自然是希望收復故土的,而且勝仗的消息總能讓人熱血沸騰。
蕭斬石每取得一場勝利,他在民間的聲望就會高一分。
隨著他的名字在百姓中越來越響亮,小孩開始為他編詩歌,茶館開始講他取勝的故事。
而這個時候,朝廷也終于開始忌憚他。
要知道,方國的皇帝已經很久沒有親征了。
人人都贊美蕭斬石,那帝王由誰來贊美
如果天下最厲害的是他蕭斬石,那堂堂皇帝又將被置于何地
如果蕭斬石威望如此之高,手上又有忠心耿耿的蕭家軍,那將來他會不會效仿祖皇帝
光是想到這些,金殿里的先帝就寢食難安。
朝堂里的文官們離天子近,最能察覺天子的心意。眾所周知,只要站在帝王這邊,迎合帝王的心意,就能獲得升官發財的機會。
于是,彈劾蕭斬石的奏疏如雪花一般飛進金殿。
有說他急功近利的,有說他好大喜功的,有說他傲慢無禮的,還有說他在戰場上冒進不聽令的。反正只要能說進天子心坎里,想寫什么寫什么。
這個時候,被打得滿地找牙的辛國也隱隱察覺到了方國君主的為難之處。
他們趁機提出議和,希望方國君主盡快撤軍。
如果方國打了勝仗,奪回十二州,那么功勞全是將領蕭斬石的,蕭斬石的名望會一步登天,無人可與他匹敵。
如果方國與辛國議和,那么功勞就是他方國天子的,將領只不過是略微協助了一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