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行事,觸動的是眾多官員的利益,他們寒窗苦熬多年,絕不是為了入朝來忍受貧窮的。
無論從哪里去切一刀,都會成為無數人的敵人,在改革過程中被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蕭大人”實則是謝知秋她認為直接向官員亮刀子是行不通的,但硬的不行,可以來軟的。
挽救方國的國庫,無非是做到兩點,一是節流,一是開源。
要節流,又無法從官員動手,那就采取由上至下的策略,先從皇帝動手。
謝知秋向皇上諫言,如今國庫空虛,身為帝王,應當以身作則,率先縮減皇室開支。
這種諫言,大部分時候都會惹皇帝不快,也是很難被采納的。
但趙澤似乎與
謝知秋配合十分默契,非但同意了,還十分主動地將宮中各種用度從吃喝玩樂到妃嬪著裝全都削了一遍,亮明自己提倡節儉的態度。
趙澤都開始節儉了,朝中那些大臣還敢鋪張浪費,讓自己的享受超過皇帝嗎
一時間門,朝中官員紛紛以樸素為美德,穿衣不敢佩玉,吃飯不敢喝酒,連成親的規模都小了很多,平時也沒有公費吃喝了。
各部寺的開銷很快莫名其妙比往年減少了一大步,兼之不少官員看出皇帝的意圖,為了自己政績,也開始主動減少出支,又有所成效。
其次,就是開源。
如果無法降低官員的生活質量,又不希望百姓的生活受損,那么通過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使得全社會高速發展,就可以在底層人民富起來的同時,暫時掩蓋上層階級享受社會資源過多的問題。
就任參知政事后,謝知秋提議興修水利、鼓勵發展農業與匠人教育。
水利能夠提高灌溉能力,增大土地種植面積。
而傳統的私塾僅僅為科舉服務,農民和工匠的知識體系常年靠師徒之間門口口相傳,發展非常緩慢。
謝知秋提議將農學和工匠知識都作為專門的學科,集結有這方面知識和經驗的工農進行歸納總結,然后編著書籍,形成體系,設立義學,對有意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進行專門培養,并且鼓勵知識公開傳承、研究發展。
除此之外,謝知秋提議趙澤效仿漢初皇帝,實行輕徭薄賦、讓利于民的政策。
通過降低稅收,提高普通百姓的勞動積極性和消費能力,再推行有利商業發展的政策,刺激經濟發展,是謂藏富于民。
多管齊下,到最后,梁城的稅表面上收少了,可是實際收入反而會增加。
謝知秋本人的很多建議其實都遭到朝臣的反對,尤其是她認為減稅反而能增加財政之類的想法,簡直違反常識。
但架不住謝知秋掏出漢史引經據典,說就算無法增加財政收入,這也是為民考慮的仁政。
而且趙澤膽子大,早年沒讀書,所以腦袋空空不懂什么常識,經歷了齊宣正的事以后,他還就信謝知秋。
于是這兩個人一個敢說,一個敢信,一拍即合,真的瞎搞起來。
梁城就在天子腳下,理所當然先被抓來試點。
謝知秋的一部分提議實際實施起來很慢,尚未推進完全,但僅僅是減稅和建設少量水利,已經對民間門有極大改善。
到了秋收季節,梁城外金麥似海,城內空前繁榮,人人開始贊頌趙澤是千年難遇的仁君,原先不認可的官員只得閉了嘴,對謝知秋的風評亦隨之一變。
謝知秋頂著“蕭尋初”這個身份,再加上一堆驚世駭俗的想法和當初對趙澤的投其所好,原先難免有人舊事重提,對她非議眾多,勸皇上不可聽信諂臣之言,還譴責她過往就不務正業,絕非實干之士。
然而當成果浮現,風向亦隨之變化。
謝知秋與趙澤很快被譽為君圣臣賢的代表。
“蕭尋初”這個名字,又開始成為真知灼見與神機妙算的代名詞,甚至開始與多年前的神機宰相謝定安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