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點頭。
小一說起這事很興奮,一拍大腿說“我看這位新帝不錯,真是和以前不一樣了。城里這稅本來回回都漲,收稅名目年年增加,您猜今年怎么著”
不等青年開口,小一已經自己揭曉謎底“居然減稅了”
話完,他又指指外頭道“您瞧,外頭是不是家家戶戶都跟新店似的其實有些店老早破敗不堪,店主都想修葺,只是手上沒錢。
“前些年朝廷收錢厲害,一會兒收什么治安費,一會兒收什么道路維護費的,咱們小本生意,本來也沒什么利潤,這上頭一直加收錢,地租又年年漲,咱們這錢也不會平白無故變出來,成本增加,為了活下去,可不就得漲價了。但就這樣,以前利潤還是年年變薄。
“好在今年不同了,稅忽然輕了,大家手頭錢突然就多了起來。你別看我們店里降了價,其實因為成本變低,客人又多了,反而比以往賺得多呢”
青年聞言,又是錯愕。
梁城在天子腳下,朝廷有什么變化,這里反應是最快的。
現在地方上還沒什么改變,但朝廷的方向一變,梁城這里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青年道“登基一年便展現出如此才能品德,這么看來,這位新君真是位難得的仁帝了”
小一笑呵呵地稱是,但過了一會兒,他抹了抹桌子,又小聲地道“其實,除了皇帝聽得進話,咱們看來啊,最主要的,還是多虧蕭大人。”
“蕭大人”
“蕭尋初蕭青天啊客官,就算剛從外地回來,您這也太孤陋寡聞了吧”
青年怔怔,隨即一笑。
他并非不知道蕭尋初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曉得,從兩年前的月縣開始,這個名字就開始在大江南北流傳,逐漸家喻戶曉。這位蕭大人的事跡,哪怕他遠在外地亦有所耳聞,而在來梁城的路上,甚至得知了他查辦齊宣正的大案。
青年只是聽到別人如此夸贊這個“蕭尋初”,太高興了,難掩心中驕傲的情緒,恨不得聽別人多夸幾句。
他見物價比往日低了許多,本來囊中羞澀的預算也夠了,便點了壺好點的茶,帶著徒弟坐下喝。
待拿起杯子,他不由自言自語道“蕭師弟如今,真是出息了。”
說起這個“蕭尋初”,如今可是梁城舉足輕重的人物。
查辦完齊宣正的案子后,“蕭尋初”就升任了大理寺卿,但皇上與“他”是好友,不時將“他”叫進宮里,一同討論朝中政事。
方朝畢竟是人治,官職上有混亂之處,理論上來說應該各司其職,但實際上一個官員權力大了以后,經常會身兼數職,然后這里管管、那里管管。
像“蕭尋初”這樣和皇帝關系好的,皇帝經常有事找“他”商量,能影響的事情就更多了。
“他”本來已經是三品大理寺卿,隨著皇上對“他”日益倚重,又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升遷速度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說是一飛沖天、平步青云,絕不為過。
而“蕭尋初”到這個位置后,在民間門的口碑愈發水漲船高。
無他,“他”給百姓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
往年,朝廷給百姓征收的稅很高,其原因很復雜。
辛國每年要求方國上貢,且索取的金銀年年增加,這筆錢勢必要從方朝的財政中支出。
方朝冗官冗兵,財政要支付歲貢,還要養大把的權貴官員以及他們的家眷,不少官員自己當官以后,還把自己的兒孫親朋都塞進各種閑職里吃俸祿,官員人數越來越多,可辦事效率卻不見提升,反而財政支出越來越大。
辛國要求加貢,方國不敢反抗,可是財政多出一筆,能供皇室和層層官員福利使用的就要少一筆,由奢入儉難,難道要官老爺們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來給辛國交貢嗎
既然財政要多拿出錢,可現有支出又不能縮減,那當然就只能再從百姓頭上一筆一筆加上來了。
以前,并非沒有大臣提出,必須要減少現有官員的人數,精簡官員結構,來節約開支。
但這件事,阻力實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