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梁城關于謝知秋的爭論從未止歇,且愈演愈烈。
三月初的時候,太學甚至因此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爭論。
無數學生寫文著章,認為朝廷給謝知秋賞賜可以,但絕不可以開女子入朝的先例
不少激進的學生聚集在太學、貢院等士人較多之地,激烈反對謝知秋做官,甚至不惜以罷學罷課相威脅。
這樁事的起因,是禮部尚書史守成來太學訪友之時,受邀在太學講了一課。
史守成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貢舉諸事,他紆尊降貴來太學講課,說不定就能聽到之后科舉的出題方向。太學學子皆有為官之志,自然不會錯過這等機會。
史守成授課當日,太學學子蜂擁而至,將書齋擠得水泄不通,甚至還有不少太學以外的書生,鉆狗洞、冒身份,也想進來聽。
講課那天,史守成神情剛直,主講了六經中的禮一經,重點講了傳統禮數對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性,以及禮崩樂壞在歷史上會導致的惡劣后果。
由于史守成主講的內容偏向性較強,難免會有人聯想到近日梁城熱議的謝知秋之事,便有人提問史守成關于謝知秋的看法。
當時,史守成沉了沉聲,如此說道“謝知秋舍身救圣,的確忠勇無雙。她以男子之身任參知政事一職時,也的確提出了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政見,難以想象是女子之所思。她的新政,我是有部分贊成的。
“然而,且不說女子思維必有其限,其政本就有不足之處,朝中爭議也很大,只談謝知秋個人破格從政一事,于禮制秩序的破壞,也是弊遠大于利
“禮記第二十八有言,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
“我華夏自古為禮儀之邦,儒學重禮,其中有不少繁文縟節,乍一看似多此一舉、降低效率,也常有人詬病。但是,是因君子皆依禮行事、重教重禮,我華夏文明才得以區分蠻夷之幫、顯于天下,這數千年來,華夏雖有換代改朝,可文明卻綿延不斷、發達繁榮,這絕不是偶然一顯,而是自有其道理的。
“子曰車而無左右,則亂于車也;行而無隨,則亂于涂也;立而無序,則亂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諸侯,辨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外內,莫敢相逾越,皆由此途出也。
“自古以來,華夏正因有禮儀之制,才能長治久安、穩定昌盛。而這禮制的基礎,就是尊卑有序、男女有別。
“所謂三綱,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此之謂君臣之序、長幼之序、男女之序也。
“男尊女卑乃綱常倫理。若是謝知秋一介女子可以涉男子之事,就是逾越倫常,凌駕于一眾男子之上,以下而越上,破了尊卑之序。
“一旦有了先例,禮法之肅便遭到破壞若無規矩,怎成方圓若是女子可以凌駕于男子之上,那豈不是外人可以勝于親人,幼可以逾長,臣可以逾君”
“長此以往,天下大亂,禮之不存,道之
不存也”
言罷,史守成尤嫌不夠,頓了頓,又在后面補了一句“何況,這謝知秋身份不正。哪怕不言其偽冒蕭尋初之身份入仕,如此忽男忽女,違逆天倫,也實在怪誕。她為官不久,圣上又遭大難,其中關聯,令人不安。”
史守成之言,立刻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謝知秋的身份,其實在所有人心中,都是一個很大的疑惑
這世上怎么會有人,能和另一個人如此交換身軀,若這是真的,豈不是妖邪作祟嗎
普通人對自己摸不著頭腦的事,難免會心生恐懼,并以神怪來解釋。
還不要說謝知秋想以女子之身入仕,本來就有大批人心里嘀咕著想反對。
謝知秋先前有救圣之舉,而且皇上好像十分自然地接受了她曾和蕭尋初交換的事,朝中也沒有人有異議,這些學生便不敢冒然抨擊。
但現在,史守成之言,無疑讓他們找到了理論基礎
謝知秋有功不假,但又怎么能因此就顛覆倫常呢
如此違背常理又有違天道禮法的事情,不正像是天災預警、妖佞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