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將云城當作根據地,說來簡單,其中經了多少周折,唯有謝知秋與一路陪她走來的義軍自己清楚。
在來到云城之前,義軍與過去一樣,只隱藏在民間,伺機而動。
蕭尋光統帥的這支義軍,在民間自發組成的軍隊中算是規模大的,但與朝廷軍相比,還遠遠不足。
謝知秋來到北地后,私底下協助義軍、為其在戰場上出謀劃策,明面上則幫助父親與知滿重新經商。
謝望麟年事已高,實則覺得女兒當個國子監祭酒已經十分光宗耀祖,并不理解她的辭官之舉。
奈何謝知秋心意已決,她還召集謝家全族開會,向族中長輩闡明了對辛國局勢的擔憂,以及皇室故步自封的弊端。
謝家在梁城根基深厚,又是書香門第,十分看重朝中官職,因此謝知秋辭官一舉,并不在族中長輩預期之中。
好在族中長輩皆是明理之人,當年先帝欲殺蕭斬石,不少長輩都曾死諫保蕭斬石,雖看重家族聲譽名利,但危機當前,他們仍會將家國至于個人安危之上。
謝知秋出于保險起見考慮,并未將自己與義軍的聯系全盤托出,但謝家從她話中,能覺察到她去北地,必定是一樁極為冒險的事。
謝家商議數天,終究決定支持謝知秋。
于是族中安排轉移老幼女眷前往安全之所,有官職的謝家人留在梁城,盡可能穩住朝廷。
知滿主動要跟著姐姐走,謝望麟前思后想,終是放心不下兩個女兒,況且謝知秋說皇室對她有所忌憚,留在梁城說不定有危險,于是他終于下定決心舉家遷往北地。
北方少數民族眾多,被關內稱為蠻夷之地,謝望麟知道自己的文玩生意在這里定然是做不起來的,便將重心放到布坊上。
知滿離開時,將梁城的繡坊都托到謝家長輩手中,同時也將一些熟練的繡娘從梁城帶到了北地。
那些梁城長大的姑娘大多不愿離開,但包括知滿最得力的幫手燕子在內,有相當一部分繡娘是繡坊過去接納的無家可歸的姑娘。
她們本就如浮萍無依,繡坊就是唯一的家,又受過謝家姐妹的恩情,得知兩人要走,皆表示愿意跟隨。
起先他們的落腳之地,是離義軍較近,但受辛軍影響較小的一些富裕大城,謝家表面上只是普通富商。
新的謝家繡坊辦起來后,發生的事與梁城如出一轍。
方朝的棉花本就主要在邊疆種植,他們搬到北地后,發現這一帶十分適合種植棉花,棉花產量極高,成本比原來更為低廉。然而北方的紡織技術,卻遠遠落后于南方之地。
兩重緣由之下,價格低廉而繡工精美的謝家布坊一經問世,立即占領了北方數地的市場。
在義軍的保護下,謝家立即聚斂了大量財富。
這些財產,再加上謝家從梁城帶來的以前積累的資產,已經十分驚人。
謝知秋思考之后,將這筆錢用于購買金屬和雇傭工匠,
開始建設工坊。
這正是她當初想要說服皇上進行的義學與軍事改革。
沒有國家的支持,只憑謝家的財力,規模自然沒有謝知秋原本期望的大,而且也來不及花大時間培養工匠,只能在匆匆教育之后,就立即將工匠投入生產突火槍部件的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