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突火槍圖紙被拆分以后,工匠都只需要生產一個小部分,既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難度也不大。
兼之義軍兵力有限,暫時如此,竟也勉強夠用了。
大約就是在這個時期,方朝與辛國撕破了臉,開始打仗。
對方朝而言,現在絕不是打仗的好時機,可對謝知秋而言,這竟然成了不可思議的機會。
經過一年有余的籌備,義軍手上已經有了足量的突火槍。
以前義軍只憑自己的力量抵御辛國的軍隊,現在朝廷與辛國起了正面沖突,壓力就到了朝廷那邊。
義軍規模不大,與辛國軍隊正面交戰不是良策,在謝知秋的指揮下,他們往往以偷襲和暗地里幫助朝廷軍為主。
然而朝廷軍比想象中還更不能打,常有朝廷的守城將和知縣在危險時棄城而去。
謝知秋辭官來到北城,就是為了保衛江河百姓,自不會容忍這種事發生。
于是義軍在此時介入,憑借著突火槍等火器,他們承擔起了驅逐占城辛軍,以及守衛城池的任務。
新型火器在戰場上的威力比想象中更好,突火槍幾乎適用于所有場合,而火炮則在攻城時無往不利,守城時堅不可摧。
不知不覺,包括他們作為根基的云城在內,義軍的掌控之下已有了數座小城。
然而剛剛受到義軍保護的小城,往往滿目瘡痍,百姓逃得逃、散得散,還留在城里的皆是老弱病殘,還餓得面黃肌瘦。
在這時,謝知秋過去在當月縣當知縣,以及在朝中推出新政改革的經驗就發揮了作用。
她先令義軍維持秩序,給百姓發放適當的救濟,安撫人心。
義軍將城從辛軍手中救出來,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民心,再加上他們手上有強大的武器,又有威懾力,足以制止亂世中一些道德淪喪的亂象,很快,城中治安就能恢復。
接著,謝知秋就會將繡坊、工坊遷入城中,主要招收工匠、繡娘、各種勞力以及雜工。另外,北地礦產其實十分豐富,有了自己地盤,就可以自行發掘礦物了,因此也雇傭了大量礦工。
謝知秋雇傭勞力,不拘老女,盡可能給流民創造就業機會。
百姓有了生計,就會安定下來。
有了義軍的保護,不用擔心搶掠,城外的田地也能開始耕種,在城內做工得到第一筆錢后,又有大量難民得以回歸田地。
糧食在這種歲月里就是命脈,謝知秋對此極為重視。
在城內招來的工匠,第一批就送去修建水車、水渠能有助于農業的設施,還會讓義軍中有農業經驗的人整理農業技巧,然后去城郊指導剛剛歸田的
農民提高耕種技術。
熬過最為艱難的第一年,第二年十有八九能夠豐產。
糧食有了保障,生活安全,百姓手中有了余錢,商業緊隨著就能繁榮起來。
義軍掌控此地,他們實際已是此地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