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才,神昭大帝向來是不愿放過的。但他也知道,就算封百里疾為宮中醫正也沒用,因為人家想要的從來不是只為某一個大人物看病,而是為天下所有為病痛折磨的人診治。
比起當宮中聲名顯赫的醫正,百里疾的確更想當一個四處行走治病救人的普通游醫。直播間里的小伙伴兒們,有知道神昭大帝是開出什么條件,才最后成功使百里疾留在了京都的嗎
其實這個答案,古古之前也淺淺透露過一些,如果直播間里的真是現代觀眾,當然不差學過歷史的。
但現實就是,現在觀看他直播的就是一群生活在千年前的老祖宗啊。
老祖宗們想了一想,開始說起了各自的猜測和想法。
有人說“難道是蕭臨淵給百里疾找了一群弟子來傳承他的衣缽”
“可能是,但我猜,估計還搜羅來了不少醫術大家,百里疾是個醫者,醉心醫術,有這群人在就能時時交流和探討了,我不信他還舍得走”
“有道理。若不能以利誘之,卻總有能讓他心動的東西,就不信不能讓他放下堅持。”
“”
衣食住行,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老百姓生活至關重要的四個方面,但除了這四項,還有醫病的醫也很重要。但在古代,似乎所有人都下意識忽略了醫者的價值。
但神昭大帝是個英明且睿智的君王,他不光看到了醫者的價值和重要性,還想將醫這方面發展的更加強盛。
古古展示出新的史書記載圖片,一段段文字都是那個朝代關于百里疾最真實的記載。
他知道百里疾不在乎虛名,但就像元鴻因有仁心,憂心百家之學而選擇留在京都與柳尚共事一樣;百里疾的善心,就是他的軟肋。
醫者重傳承,百里疾醫術再好,可他畢竟只有一個人,能救的人有限,也只能活個幾十上百年。
縱有醫書傳下,可到底比不上他親自傳授醫理和治療經驗,等到他一死,能學得他一身醫術精華的最多也只有他的親傳徒弟。
他治病救人,他的徒弟也治病救人,他的徒子徒孫也同樣如此。可就算是這樣,天下患病之人,何其多啊哪能救的過來
古古嘆氣,更何況是在環境惡劣的古代,百姓缺衣少食,缺乏衛生知識,有時候一場病就能要了一個人的命。
尋一個會治病救人的醫者不容易,更何況是百里疾這樣有善心、醫術頂尖的大夫,更是不可多得。
史書當中,有關當時他和神昭大帝這段談話的詳細記載,當神昭大帝與他談到百姓求醫難這個話題時,他亦心有惆悵,長嘆曰“吾亦憾天下醫者少,傷病之人多,縱使吾習得一身醫術,卻常悔未生得三頭六臂。”
像元鴻一樣,他只是一個人,不是神。
他為人治病,病人卻多到治不過來,他的心中亦是充滿無力。
神昭大帝看出了他濟世救人的善心,便提議,想讓他將一身醫術傳授給更多的人,問他愿不愿意
百里疾沒有猶豫,答道“求之不得,此乃吾之幸。”
于是,昭元七年,六月,在神昭大帝的決議下,大宸史上第一家醫學院誕生。
百里疾為院長,傳授自身醫學知識,但同時也是大夫,免費為來醫學院求醫的貧民看病診治,醫學院一應花銷從國庫出。
當時的醫學院雖占地面積小,所有師生加在一塊也才只有三十五人,但這無疑是古代醫學史上最值得被紀念的一天,也是后來大宸醫學崛起的伊始。
古古深吸了一口氣,再度在心里感慨。
是為百里疾,也是為神昭大帝。
這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尤其是在當時國庫不豐的情況下,神昭大帝還敢做出這項決定,不可畏不大膽,但無疑也是在認真權衡過才做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