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百里疾和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神昭大帝這樣重視醫者
甚至,是鼓勵人學醫的。當然,他并沒有直說哈,因為他的一句話或舉動造成的影響太大,如果人都去學醫了,誰種地誰經商呢
所以,他只從一些國策的細節處,進行了調整和暗示,但有心之人必是能看出,他有這個意思的。
百里疾從未見過這樣的人,而且這樣的人還是一個君王。他不敢置信,曾言“陛下為王者,亦憐眾生。”
而神昭大帝給他的答復是,人生而肉體凡胎,生老病老乃是尋常。何人不生病何人不受傷若人有傷病,卻無人可醫,該是何等窘迫境遇。增加醫者數量,于國有利,于百姓也有利。
他認為,適當發展更多會醫之人,很有必要。于百姓和國家而言,是好事。
也正是從這一天起,古代醫學的巔峰時代,正式起航
古古說的頗有些熱血沸騰,大宸諸上層貴族人士卻大多并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或是品茶聆聽著,或是淺淺點評兩句,但也僅限于此。
因為,他們從骨子里,還是看不起醫者這一身份的。
就算百里疾再如何的聲名鵲起,醫術再如何厲害,也還是個醫者,地位遠不如他們,是為他們服務的對象。
所以此刻最能與古古的心情達成共鳴的,大多還是一些普通人。
“這是個好事啊。”
“是啊,懂醫術的人多了,這樣我們看病也能找到人治了。”
“你們說,醫工多了,那治病的錢是不是也會少一點像咱家最近又添了個兒子,將來多口人吃飯,誰知道今后什么時候就會有生病的時候治病錢總之能少點就少點吧。”
男人嘆氣,滿是皺紋的臉上,全是對生活的愁苦。
“不是說那位是個好皇帝嗎大夫要有了,可咱百姓看病吃藥要是沒錢,那也還是沒轍。”
“我覺著”
“吧啦吧啦”
這樣切實獲得的好處,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才是普通百姓更關心的內容。
田間,坊市里,許多人低聲聊著,或笑或嘆。
像之前古古說的,景德帝幾個兒子為爭奪皇位斗的如何如何厲害,可在普通人眼里,可能這就跟自家幾個兒子爭家產一樣,就算惹人笑話也只是一時的,他們心底再深的感觸就沒有了。
因為他們當中,或許還有人連皇帝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們也不關心這個,處于階級上層人物間的斗爭,與他們何關
但醫學院雖已建,真正開始發展向上卻是在大宸戶籍得到統一后,那個時候,醫者、農民、工匠等人的社會地位開始被逐漸拉高,人們對學醫的抵觸也在慢慢變低。醫學院由一開始的幾十人,擴大到上百人,再到后來在其他地方開了分院。
這是個好現象,但正如神昭大帝想要讓大宸子民人人都能讀上書一樣,是個漫長的過程。
百里疾平素治病救人從不避諱旁人,樂于分享自己的醫學經驗,從不藏私,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同行都是如此,幾十年如一日的治病救人、傳授他人醫術。
他教過的弟子和救過的人太多,師從他醫術的人學成又能去為更多的人治病救人,久而久之,民間越來越多人出于對他的敬佩,和醫術高明的贊賞,自發尊稱他為醫仙。而他也慢慢成為了那個時期醫學界的領軍人物,無人可出其右。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