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神官中最后一位明心,他生于景德三十八年,正值時局動蕩的年代,他從生下來就不知父母是誰,成了孤兒,后被一個神觀中的老教徒收養,就這樣,他被取名明心,從小在神觀中長大、修行,后來更是立志要一輩子侍奉神明,不沾凡塵。
但是隨著昭元十二年,滅神令的出現,徹底打破了他預定的生活模式。
古古的話頭停住,轉而用溫和的聲音講述道,明心是個純粹,又有點認死理的神教徒。
他從小待的神觀處于一個深山老林當中,因為供奉的不是什么大有來頭的神仙,所以平素并沒有多少人愿意去上香供奉,解釋的再簡單點兒,就是個小破觀。
嗯,是的,小破觀。古古試圖說的文雅點兒,但最后發現還是那三個字總結起來最簡單,古古也不勉強自己了,干脆用大白話繼續講道。
明心長年就待在這樣一個小破觀中修行,不問俗世,除了觀中兩人因生活窘迫,要撿山里的干貨拿去賣才能勉強維持生計時明心才會下山一趟,賣完東西后,他又會回到觀中修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滅神令的出現,明心下山了。
他要去做一個,在當時許多人看來都不敢去做之事,甚至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的事。
這個默默無聞、長于大山的小小神侍,他要去見皇帝,見這個國家唯一的主人,讓他收回誅神的命令。
大宸的光幕下,無數人口中發出驚呼,對于明心的決定他們是不敢相信的,但也有人大聲夸好。
因為他們佩服明心的勇氣。
然而轉折總是來得猝不及防,古古毫無征兆的就蹦出了一句。
然而,明心迷路了
他明明是要往北,最后卻一路往南,朝著與京都相反的方向跑了半個月,最后無意間在路上聽到行人交談,這才發現自己跑反了。
大宸眾人無語就是我的母語。
古古無奈的嘆口氣,據咱們現代的專家們分析,剛下山時的明心應該是不怎么擅長與人交流,說白了就是輕微社恐,面對陌生環境能不說話就不說話。不然哪個阿呆能在迷路半個月后才知道自己迷路了啊
就跟咱現代很多愛待在家里不愛出門社交的阿宅一樣,明心也是如此,尤其是他出門后面對人群的不適應反應,還要更為嚴重一些。
第一次出遠門兒,古代交通本就不發達,不認識路多正常,明心難道就不會找人問一下路嗎
古古猜,他肯定沒這么干,不然也不會在史書中留下迷途半月去面圣的風光事跡了。
大宸諸人這讓我們怎么說還真是二十八人里每一個都多多少少有點毛病在身上。
后來到過的地方多了,明心的性格也不知不覺變得外向、大膽。
古古一笑,說道其實想想也挺正常的。明心自幼待的小破觀往來人少,來來回回接觸到的也就那些人,最熟悉的就
是將他養大的老教徒和山下不時上山來拜神的那些村民,日子過得清凈,還有自己賣東西時才會去的小鎮,但這些地方他都跑了十幾年了,早就熟悉了。
但去京都見皇帝不同,那是明心第一次出遠門兒,接觸到的也是全然陌生的環境和人。
明心雖然迷路了,但命運就是這么神奇,他還是見到了蕭臨淵。
身為皇帝,蕭臨淵是明心想見就能見的嗎還是剛巧就這么好運氣碰見
古古隨即便道彼時的明心在迷路之后又兜兜轉轉了好幾次,才好不容易到達京都,但他一個普通百姓,還是打著規勸皇帝的理由來的,皇宮門前的侍衛能讓他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