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之中,各種機構數不勝數。前隋朝的體制是三省六部九寺。到了唐代,九寺的職能大多數都被六部取代,多有名無實。只作為一種政權延續的象征。
不過這其中的一部分,不僅延續了下來,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重要性比從前更加突出。
宗正寺,掌管皇帝宗室事務——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譜牒、守護皇族陵廟,管理道士、僧侶。而其最重要的場所之一,便是太廟。
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后來為了表彰有卓越功勛的臣子,也允許其牌位立于皇帝牌位兩側,同享香火祭拜,稱為“配享太廟”,是官員死后最高殊榮。
太廟共有六殿:
正中是大殿,供奉歷代皇帝神位。
其背后是后殿:多是些輔助機構——祧廟、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
左配殿供奉有功皇族,右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對每一任的皇帝,能配享太廟者,少則一兩人,至多也不超過十人,有了蓋世之功,才能與帝王共享香火。
除了大殿、后殿、左右配殿之外,略微遠些的地方,還有兩個配殿——“百賢祠”和“千夫子廟”。
這兩個祠堂祭拜的,也是歷朝有功之人:
官位三品以上,又有卓著功勛者,不論文官武將,都可以配享“百賢祠”。說是百賢,實際早已經超了百人。
官位三品以下,或是在野的能人、大家,可以配享“千夫子廟”,大概供奉著七百多人的靈位。
此配殿二者,雖然不同受帝王香火,但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專職官員祭拜,不至斷了香火,做孤魂野鬼,算是對有功之人的一種慰藉。
原本蓷蒙榮休前是“正四品司天臺主事”,依例只能入“千夫子廟”,還是襄王心中有愧,上書請奏追封升品。入“百賢祠”。
念在其前后侍奉過三朝,兢兢業業從未出錯,又因司天臺屬于“太常寺”,最終定追封了正三品“太常寺卿”,這牌位才落入了百賢祠中。
祠內,一個白色素凈綢衣的身影,跪在蒲團上,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禮。
之后又起身,點了三支清香,對著一個排位拜了拜,將香敬在鼎里,站在排位前默哀一會,半晌才從里面出來。
這人正是李秉。
他剛要出門,迎面碰著一位公公,領了瘦小少年進來,剛好在門口撞上。
“啊~!是你啊!”李秉認出了來人,先打了招呼。
那太監眼神明亮,先問了世子安好。
他身邊的少年,一身斬缞喪服,也學著樣子行禮:“見過世子殿下。我來這祭拜爺爺。”這人聲音低沉,正是蓷之逐。
不知道是因為外面寒風凌冽,還是他剛剛哭過,原本細嫩的臉面上已經皴了一層,蒼白的皮膚上,泛著淡淡血痕。
按例,對入太廟的有功之臣,亡故七日內可每日入宮祭拜,之后七七之內,每到一個七日,都可以入宮,無需另行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