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兩天前下圭縣縣衙
縣令吳致遠的內宅即將舉辦一場招待貴客的盛宴。
吳致遠出身寒門,明經科入仕,一生宦海沉浮,五十多歲才混成七品的縣令,已經竭盡全力。因此今日這個能與當朝權貴搭上關系的機會,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光這場宴席的菜單就跟夫人反復商量了兩天。
天已經黑透了,吳致遠站在衙門外面焦急地等著,貴客姍姍來遲,卯時二刻,一名武將打扮的青年男子才在幾個軍士簇擁下騎馬緩行而來。吳致遠恨不得沖上去親自幫他牽馬,只是自己的下屬縣丞、主簿、縣尉、幕僚們等等都在旁邊站著,又不好太過殷勤。
這名青年來自徐州,是威軍節度使崔克用親信武官,名叫保朗,官任都虞候。年紀約二十七八歲,長得鼻似懸膽,目如寒星,身量氣度都十分出眾。他身為使者,負責為崔克用護送一件敬獻給當朝天子的寶貝,由徐州前往長安,途中經過下圭縣,暫住在館驛當中。
寒暄過后,吳致遠將保朗迎進內宅正堂之中,請他坐在宴席主位。青年與他略微推讓了一回,就坦然坐下了。縣令一一介紹自己屬下各位幕僚,眾人按照身份地位陸續入座,除了官場人士,今夜的晚宴還有個特別嘉賓蓮華寺的主持了如和尚。
這內宅花園泉石精致,亭臺閣樓應有盡有。插上火炬照明,兩名雇來的坐在水畔,一人吹笛,一人彈琵琶,又有兩個樂人曼聲吟唱,絲竹之聲不絕于耳,甚是風雅。
雖然宴席邀請了茹素的和尚,但餐桌上并沒有用蓮華寺著名的素齋,而是牛羊雞鴨,葷菜葷酒,一應俱全。了如和尚毫不介意,滿面喜色地在旁侍候。
當仆人們將整只小牛犢蒸成的“水煉犢”和鹿舌羊舌一起烤制的“升平炙”端到桌上時,保朗微微露出了笑容,說“吳明府費心了。”
吳致遠連忙道“小地方廚子手藝拙劣,沒有什么好奉獻的特產,照著長安的食譜隨便做一做,叫特使笑話了。”
珍饈羅列,佳釀飄香,眾人談著無關緊要的時令節氣,喝了幾輪酒,保朗肅然起立,開始說今日的正事“諸位都知道,崔大帥派鄙人運送一顆寶珠敬獻給今上,這本是一件美事。誰想我剛從徐州出發,就聽說今上的掌上明珠萬壽公主去世了。”
眾人都趕緊站立起來,低頭垂手,就好像那從未謀面過的公主的靈位就擺在眼前,大家一起為她默哀致敬似的。
吳致遠眼眶發紅,含著淚說“圣人哀痛欲絕,龍體抱恙,聽說已經許多天不肯上朝了。下官也有個十五歲的女兒,還未婚配,將心比心,真是割肉一般痛徹心扉啊。只愿圣上龍體早日康復,忘卻傷痛。”
保朗心想這吳縣令挺會來事,說哭就哭,比臺上唱戲的來得還快。沒有接著他的話感慨,停了片刻,只說
“崔大帥從長安得到消息,剛剛去世的萬壽公主閨名中有個“珠”字,現在獻珠不僅唐突了公主名諱,還會引得今上傷心,自討沒趣。大帥派人命我找
個借口在路上多耽擱幾天,等今上心情平復再將寶珠送到長安。”
說完,又自行坐下,眾人連忙跟著也坐下了。這兩人之前密會時已經互通過事由,今天的宴會就是商定辦法。只是吳致遠今夜才知道公主名諱之事,心想崔克用的心腹竟然能探聽到深宮中的事,這手也算伸得很長了。
吳致遠已經迅速收了淚,恭敬地說“崔大帥遠見卓識,下官欽佩之至。特使接到崔帥的命令,行轅正巧落在咱們下圭縣,更是一種難得的緣分。下官不才,有一建言。”
保朗說“明府請講。”
吳致遠指一指旁邊的了如和尚,道“這日子正好要到觀音得道日了,特使可以用這個名義將崔大帥的寶珠供奉在蓮華寺,祈福也好,做法事也好,總之寄放十天半個月,再看長安的情況。”
保朗入席時看見了如和尚,心里就差不多猜到吳致遠的建議了,心想這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當今圣上仰佛慕道,向來對這些法事頗有興趣,寶珠供奉在蓮華寺,既能合理地拖延行程,又能為之增加一些神圣色彩。
他深知寶物的價值不僅在于本身,而是像和氏璧、隨侯珠一般,擁有種種神奇曲折的經歷方能成為至寶。在富有天下的皇族眼中,再稀罕的寶物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也不過就是放入庫房中逐漸蒙塵。只有擁有特別故事的寶物,才能夠在天子心里留下一席之地。
他開口問了如和尚“這枚寶珠乃是稀世珍寶,蓮華寺可有穩妥的地方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