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兒尺子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兒,畢竟量身裁衣都要用的,不過有些不方便的就是用毛筆搭配尺子嚴綺云總覺得別扭。
好在也不是讀書的時候做作業,對每一個細節和尺寸都要求做到合規并合理。
嚴綺云只用按照自己的想法盡量畫出雛形就好。
這次她可是打算大動干戈。
永壽宮的熱水房其實是在后面西邊偏殿,嚴綺云不打算把小廚房也定在那兒。
就當她是未雨綢繆吧,嚴綺云不覺得以后康熙女人多了這永壽宮還能像現在這樣只給她一人住著。
所以嚴綺云情愿把小廚房修在前頭偏殿,也不希望到時候有其他人住到前面來。
而且修后面對嚴綺云來說也不方便,畢竟她自己也愛往廚房去。
所以她的計劃是把前面西偏殿的一部分改成小廚房,另一部分改成餐廳,這樣的話以后就不用在日常起居的房間里面吃飯了。
新的小廚房嚴綺云準備弄六口灶臺,別覺得多,后世鄉村的一些土灶都要至少三個灶眼才倒騰的開,就別說這會兒的紫禁城。
除了灶臺之外,嚴綺云還打算弄一個簡單的“烤爐”,這烤爐和現代的烤箱還是有區別的,主要是在灶上放一個平底的深口鍋,然后再準備一個鐵的鍋蓋。
這樣下面燒著火,中間放著要烤制的點心之類的,上面蓋上鐵蓋也鋪上燒紅的木炭,形成一個上下火。
這可不是嚴綺云倒騰出來的,這會兒已經有這種做法了,宮里不少酥皮點心就是這么烤制出來的。
可比蒸出來的好吃多了,可以說酥的掉渣。
當然,這個烤爐簡單歸簡單,但是用起來就很考驗廚子的水平了,一個弄不好會把點心給烤焦或者沒烤熟。
不過這就輪不到嚴綺云擔心了,御膳房的大師傅連這個本事也沒有就當不上大師傅。
小廚房的規劃嚴綺云參考了之前南苑芳漪宮的小廚房和鐘粹宮的小廚房,反正是不算出格的。
這個不出格是沒錯,畢竟出格的在后頭。
嚴綺云早就畫好了圖紙的面包窯她也打算在這次一并搞出來,畢竟要動用土木的都是麻煩事兒,不通過內務府安排專門做這類工作的太監,單靠她手底下的小太監根本辦不到。
面包窯的做法看著簡單,其實還是要點技術含量的,嚴綺云還是研究了好久才盡量早到了這個時代能替換的部分材料。
為這她基本上算是拿出了她幾乎被遺忘在大學了的一些技能。
午膳后內務府的人就帶著人過來了,嚴綺云便把自己重新畫過的圖紙交給了他們。
顧及到他們大部分都是不識字的,嚴綺云的圖紙沒有字,只有簡單明了的線條,走筆也流暢,沒有模糊的地方。
小廚房的部分都是他們做慣了的,倒是沒什么難度,負責這個工程的太監一下就看明白了。
倒是嚴綺云想要的那個面包窯他有些地方看不明白。
這會兒國內沒有吃面包的習慣,就算是烤制的食物也只有極少數貴族人家才有這種吃法。
一個是麻煩,還有一個就是知識在這個年代是不流通的。
就說這些美食方子,絕大部分一直傳下來都是頂層貴族捏在手里的,普通人就算有錢也吃不到。
某種意義上在貴族圈子也是身份的象征。
面包窯工匠會看不懂嚴綺云還是有預料的,所以并沒有覺得不耐煩,而是稍微解釋了一下含義。
這會兒能在宮里當個領頭人的都不會有木訥的,再加上面包窯也就是一點細節有別于工匠概念里面的爐子,有嚴綺云解釋后也是一點就通。
面包窯的位置嚴綺云也修在了前院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