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顯然算不是什么,以蜀軍那龜縮的架式,魏軍絲毫也不用擔心他們會來切斷水源,更不可能對魏軍營地進行偷襲,所以這片營地,應當是高枕無憂的。
鳴金之后,魏軍很快地就撤退了,他們在土山的營地上燃起了篝火,吃起了晚飯,站在陽平關的城頭上,都可以看到那喧鬧的情景,一直到人定時分,魏軍營地才漸漸地平息下來。
魏軍撤離之后,傅僉立刻派遣斥侯兵潛出城去,出城的時候,也不打開城門,而是采用吊筐,直接將斥侯兵從城頭給吊下去。
現在傅僉急需要摸清漢中魏軍的情況,如果沒有任何的情報來源的話,那傅僉在陽平關就等于是聾子瞎子,所以想要搞清楚魏軍的真實意圖,傅僉就必須要派人去刺探軍情,并且想辦法和蔣斌王舍取得聯系。
畢竟整個漢中的防御體系是同氣連枝的,互為犄角,陽平關和漢城樂城必須保持一致的防御部署,構筑起漢中的防御三角來。
還好魏軍并沒有對陽平關實行進行封鎖似的包圍,不過想想也不太現實,魏軍只有三千人到達陽平關下,勢單力薄的多,根本就沒有力量對陽平關進行全面的封鎖。
這樣傅僉派出去的斥侯便可以活動自如,這些斥侯的效率還是比較高的,畢竟他們對漢中一帶的地形地勢太熟悉了,那怕是夜間行動,也是如履平地,不受任何的影響。
天亮的時候,斥侯兵給傅僉帶來了幾個重要的消息,魏軍一大半的主力都在向漢城方向集結,至于樂城那邊,只有七八千人的軍隊在構筑壕壘。
至于陽平關附近五六十里的范圍,并沒有其他的魏軍駐扎,最近的營地也在定軍山,不過也是只有幾千人而已。
至于更為詳細的情報,還在偵察之中,畢竟只有短短的一夜,蜀軍斥侯兵能掌握的情報也是極為有限的。
不過就從這些極為有限的情報之中,傅僉大致也勾勒出了一幅魏軍的動向圖。
從現在魏軍的排兵布陣上面來看,他們對樂城是并不打算攻城了,而是要采用長期圍困的辦法,而對漢城則是集中了重兵,準備要強攻之。
這樣的戰術部署,倒也沒有什么奇怪之處,魏軍的兵力有限,如果同時對漢城樂城陽平關發起進攻的話,那肯定會顯得兵力不足,所以集中兵力首先攻其一點,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至于先攻擊哪一點,其實都有可能,關鍵就是看魏軍領軍的都督鄧艾的喜好了,如果想要步步為營拿下漢中的話,首先會攻打樂城,次打漢城,最后攻打陽平關,對漢中的三個戰略目標逐一取之。
如果想要直取蜀中的話,首先進攻陽平關是必須的,但就算是拿下了陽平關,魏軍如果長驅直入攻到蜀中的話,依然還得考慮漢樂二城蜀軍的事情,畢竟這兩城之中,尚有兩萬蜀軍,一旦魏軍的戰線拉長,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會很多,而漫長的補給線則是成為他們最為致命的弱點,一旦被切斷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魏軍最為穩妥的戰略還是先拿下漢中,徹底地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再向蜀中進軍。
從這個戰略角度出發的話,那么攻打漢城便是成為了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