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司馬倫是守衛劍閣的最佳人選呢?
首先現在退守劍閣的主要軍隊,就是從陰平武都撤下來的鐘會和州泰的人馬,他們可都是司馬倫的人,受司馬倫的垂直管轄,這些兵馬其實就跟司馬倫的私兵差不多,包括姜維在內,都無權直接管轄,但司馬倫卻是有這個權力的。
其次,司馬倫的能力是卓絕的,這一點已經得到了過證明,雖然司馬倫比較年輕,但卻是有著豐富的戰爭經驗,這一點是其他的人無可企及的。
至少,在鎮守劍閣的人選上,是沒有任何人能比司馬倫更得到姜維所信任的,所以姜維沒有多做考慮,就決定派司馬倫前往劍閣,去主持劍閣及整個北線的防守任務。
當然司馬倫也不是孤身前往的,姜維特意地讓司馬倫率領麾下所屬的兩萬軍隊一起前往的。
這兩萬是相當于是司馬倫的部曲,當初司馬倫前往西陵助戰,就是從沓中抽調了兩萬人的,他們一直是緊隨著司馬倫征戰西陵,西陵之戰后,又回到了永安,如今司馬倫調往劍閣,自然也是隨同前往。
畢竟當初姜維和司馬倫的約定中,原屬于司馬倫的軍隊將會一直歸司馬倫指揮和管理,姜維是從不插手的,姜維也一直是信守著承諾。
司馬倫抵達劍閣之后,劍閣的守軍也將會從二萬六千人增加到四萬六千人,除了原本駐守劍閣的一千人之外,其他的人馬就全是司馬倫的部隊了。
姜維如此安排,也有利用于兵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將司馬倫的人馬全部安排到劍閣,也方便司馬倫的統一指揮和調度,畢竟司馬軍做為蜀軍內部相對獨立的一支人馬,他們是只接受司馬倫的指揮的,別的人的命令都不太好使。
其實姜維也是在賭,劍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劍閣失守,蜀中平原的門戶大開,蜀國將再無險要可守,將如此重要事關蜀國存亡的關隘交給司馬倫來把守,這無異于是一次賭博。
如果姜維賭對了,或許蜀國還有一線的生機,但如果賭錯了,那可就是滿盤皆輸,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但姜維似乎也沒有別的什么太好的選擇了,但但以蜀軍的這些戰將而言,廖化宗預已老,董厥諸葛瞻難堪大任,而叫讓姜維寄望的后起之秀傅僉戰死蔣舒投敵,其實本土蜀將,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外來的降戰之將,陸抗到也算是一代名將,但陸抗長期以來在吳國任職,擅長于水陸作戰的模式,對于山地戰平原戰都不一定在行,而且如果用陸抗去守劍閣的話,那就必須要調動荊州的人馬前往,這就勢必要面臨一個蜀軍內部大調防的問題。
如果是在非戰時期,這種調防也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但現在魏軍大兵壓境,整個劍閣一線要面對魏軍的大舉進攻,這個時候必須要以穩固防守為主,一旦調防,就會給魏軍以可趁之機,得不償失。
所以劍閣的防守,司馬倫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不管結果如何,姜維都必須要賭上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