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倫知道劍閣那邊軍情緊急,所以離開永安之后,司馬倫基本上是馬不停蹄,曉行夜宿,倍道而行,力爭早一天趕到劍閣。
蜀中多山,道路崎嶇,司馬倫在前往劍閣道路的選擇上,也沒有走成都這一條路線,而是選擇從永安到閬中直接北上漢壽劍閣,這條路雖然近得多,但也險峻的多,要橫穿好幾條大河及山脈,路途艱辛。
但司馬倫現在可顧不上好走不好走,劍閣那邊的形勢危如累卵,自己必須要盡快地趕到劍閣才行,這可是一刻也耽誤不得的,重任在肩,司馬倫須臾也不敢松懈。
盡管司馬倫降蜀并沒有多長的時間,對蜀漢也并沒有多少認同感,但在抵御魏軍入侵這件事上,司馬倫表現的卻比蜀國的絕大部分人還要積極。
要知道蜀國可不僅僅只有一個蔣舒,一旦魏軍來犯,像蔣舒那樣貪生怕死賣國求榮的,絕對是大有人在的,蔣舒絕對不會是個例。
但對于司馬倫來說,他卻和曹亮有著血海深仇,別人皆可降魏,唯獨司馬倫不能,他身負著國仇家恨,與曹亮不共戴天,所以司馬倫才會積極主動地請纓去守劍閣。
經過十余天的急行軍,司馬倫終于是提前趕到了劍閣,鐘會和州泰等人聞司馬倫到來,皆是喜出望外,趕忙地出城相迎。
雖然退守劍閣,暫時的穩住了陣腳,但鐘會內心之中還是比較擔憂的,畢竟自己的手中,只有兩萬多的人馬,而魏軍號稱十萬之眾,兵力對比十分的懸殊,就算是劍閣再險,能不能擋得住魏軍的進攻,還真是一個謎啊。
所以抵達劍閣之后,鐘會一面整軍備戰,加強防御,一邊派人向朝廷求援,希望朝廷那邊可以派更多兵馬過來。
雖然朝廷那邊沒有做出回應,但鐘會卻接到了司馬倫的書信,司馬倫在出發之前,就派出快馬給鐘會送信了,告知他自己將會率兵前往劍閣與他們會合,共守劍閣關。
拿到了司馬倫的書信之后,鐘會總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司馬倫能回來,恐怕是最后一個結果了,至少有司馬倫在,鐘會也不必承擔如此繁重的防守任務了,現在鐘會的壓力確實是大呀。
司馬倫安排鐘會來守沓中,但敵強我弱,實力對比過于的懸殊,鐘會最終也是沒有能夠守得住沓中,不過和駐守陽平關的傅僉比起來,鐘會還是比較幸運的,最起碼他最終能全身而退,將大部分的司馬軍帶出了陰平,沒有在陰平慘遭魏軍的全殲。
能將這支軍隊保全下來,這便是鐘會能放心交待司馬倫了,現在司馬倫回歸劍閣,重新執掌起兵權來,鐘會總算是可以松一口氣了。
鐘會一直以來,都是幕僚級的人物,領軍并不是鐘會的強項,他更擅長于出謀劃策,此番司馬倫回來之后,鐘會也終于可以退居二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