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南中的失守,姜維也并沒有感到意外,唯一讓他意外的是,曹亮這種戰略性的安排,北東南三路伐蜀,這需要多大的魄力才能做得啊!
南中本來就不完全屬于蜀國的地盤,漢人在南中控制的地方,還沒有五分之一,八成以上的地盤全是屬于蠻人的,蜀軍所能占據的地方,也就是一些郡城和縣城以及交通要道。
蠻人名義是臣服于蜀國的,但實際上他們卻有著相當大的獨立自主權的,蜀漢派駐南中的官員,基本上沒有辦法在蠻人的地盤上行使權力。
所以蜀漢朝廷對南中的控制向來是比較薄弱的,以前設立庲降都督,也只是為了協調管理漢夷之間的關系,并不能說庲降都督的權力就能覆蓋整個的南中地區。
如今鎮守南中的建寧太守霍弋,以一郡太守之名統轄南中七郡,別說實際的,就連名義上都顯得有些勉為其難,其麾下撐死有就只有一萬左右的兵力,想要和魏軍進行對抗,難吶!
所以,當姜維聽到了魏軍進攻南中的消息之后,不禁是仰天長嘆道:“南中失矣!”
還沒有等南中失守的消息傳來,姜維就開始進行針對性的部署了,因為從南中到成都,一路之上,幾乎都是蜀國的防御真空地帶,從味縣以北,包括越巂郡、朱提郡、健為郡、漢嘉郡、江陽郡這幾個郡都沒有多少兵馬駐守,如果讓魏軍從這里進軍的話,那完全是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地就可以打到成都。
姜維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他守劍閣守永安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阻止魏軍攻入到蜀中盆地么,此刻魏軍繞過蜀軍北線和東線的防御,直接從蜀軍最為薄弱的南線下手,以一個軍團八萬人的兵力去攻打南中,這種大迂回的戰略進攻,讓沒有任何富余兵力的蜀軍是難以招架,防不勝防。
但兵力就算是再緊,姜維也得從牙縫之中擠出點人來,畢竟一旦讓魏軍打到成都的話,那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可就都付之東流了。
姜維考慮再三,決定派老將廖化帶兵一萬前往僰道,以防范魏軍拿下南中之后渡江北上。
僰道處于長江和瀘水的交匯處,古人一直認為岷江是長江正源,發源于泯山,流經成都,然后在僰道匯合瀘水之后折向東流,所以僰道屬于三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其實那個時代的人認知有限,瀘水也就是金沙江才是長江的干流,而岷江不過是長江的一條重要支流而已,這種錯誤的認知一直到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實地的考察之后,才予以糾正過來,也得以讓長江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第一大河。
姜維派廖化前往僰道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密切地監視魏軍的動向,一旦發現魏軍有北渡瀘水或長江的計劃,便要想方設法地利用天險之勢,對魏軍進行阻擊。
當然,指望廖化的一萬來人就想要擋住魏軍的進攻,顯然不現實的,所以姜維派廖化前往僰道,也僅僅只是一支先頭部隊而已,相當于姜維提前部署的一個后手,一旦南中徹底失守之后,蜀軍不至于手麻腳亂,窮于應付。
如果姜維想要擋住魏軍從南中北上之路,至少也需要四五萬的兵力才行,畢竟從越巂郡到江陽郡,至少也有千里之長的江防,以蜀軍目前兵力,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估計是相當的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