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于姜維來說,這三個方向上,任何一個方向都不能出問題,北東南三線沒有輕重之分,都是一般的分量,想要保證蜀國不亡,三條戰線上都必須要守得住才行。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蜀軍現在能在劍閣和永安擋住魏軍的進攻,其實已經是相當的勉強了,而南中的出現的這支魏軍,無疑是在蜀國的背后,又插上了一刀。
而且這一刀,簡直就是致命無比,直插蜀國的要害,如果姜維不分兵抵御的話,那蜀國真就完了。
所以,那怕是局面再艱難,姜維都必須要進行分兵應對,在南中還沒有完全失守之前,姜維就已經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了,派遣廖化前往僰道,只是姜維南線防御部署的第一步,如果指望廖化一萬人馬就能擋得住魏軍的話,那基本上是不現實的,姜維原本就計劃好了,一旦南中的局勢惡化,自己必須要親自出兵才行。
目前永安還有蜀軍近八萬人,姜維決定自己帶三萬人走,給陸抗和羅憲至少也得保留五萬人。
姜維當然也清楚自己再帶走三萬人對永安防線的影響,但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由南中北上的魏軍可是整整一個軍團八萬人,如此龐大而強悍的實力,姜維如果不多帶點兵馬過去,那基本上是白給,三萬人加上廖化先期抵達僰道的一萬人,姜維所能調用的兵馬也只有四萬而已,和魏軍比起來,差了一半。
但這也是極限了,永安留守五萬人,絕對不能再少了,就算是這五萬人,想要守住永安,都是困難重重的。
陸抗和羅憲也知道形勢的危急,所以他們對姜維的安排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好歹永安以地勢險要而稱著,而僰道那邊除了江水之外,再無險要可守,一旦被魏軍突破江防的話,形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陸抗和羅憲都提議姜維多帶些兵馬去僰道,不過姜維搖頭拒絕了,現在永安的防御形勢一點也不樂觀,本身先后抽調走六萬人馬之后,永安的防御能力已經是嚴重削弱了,如果帶抽調走一些兵馬的話,局面將會變得更為艱難,姜維考慮再三,這已經是他能調動兵馬的極限了,所以不可能再多調一兵一卒了。
安排好永安的防務之后,姜維立刻是率三萬兵馬啟程,溯江而上,奔赴僰道。
從永安到僰道,距離也不算是近,再加上蜀中地形復雜,峽道難行,這一路走來,幾乎都是崇山峻嶺,姜維率軍已經是倍道而行了,也用了十多天的時間,才到達了棘道,與先期抵達這里的廖化會師。
廖化抵達僰道之后,也并沒有死守僰道,而是奉姜維的命令,在瀘水沿岸多處渡口設立關卡和崗哨,并派出了大量的斥侯,渡江向南中方向進行滲透性的偵察,一旦發現魏軍行動蹤跡之后,要適時地調整江岸的兵力部署,以防魏軍偷渡瀘水。
瀘水之所以沒有被認為是長江的干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瀘水的水量并沒有岷江那么多,江面也沒有岷江那么寬闊,所以瀘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天險,蜀軍想要憑借瀘水抵擋魏軍的進攻,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喜歡最后的三國2:興魏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最后的三國2:興魏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