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才更要一雪前恥啊。”裴矩并不認同。
蕭何卻是不為所動,使出殺手锏,道:“王朝連年征戰,各地糧倉幾近耗空,已經支撐不起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了。微臣建議止戈一年,休養生息,修補戰爭創傷的同時,重新豐盈糧庫。”
“……”
裴矩被噎得說不出話來。
聽完兩位大臣的辯論,乾元心中已經有了決斷,沉聲說道:“新朝初立,確實該有一番新氣象,但凡事當以民生為先。民不安,則國不寧。
“本王初登大寶,當勤修內政,保境安民。至于對外征伐之事,明年再議不遲。五大兵團正可借此機會,加強部隊日常訓練,完成內部磨合。此時的藏拙,乃為異日寶劍之出鞘。”
“王上英明!”
蕭何、裴矩等人心悅誠服,俱都滿意。
正如乾元所言,雖然王朝重歸一統,但是內部的暗流始終沒有平息,當此之時,自然該“穩”字當先。
這點時間跟耐心,乾元還是有的。
只要王朝日益強大,攻滅北狄、燭龍二國,不過是水到渠成之事。
而且,
乾元早就得到消息,在北狄國,北狄大王子狄達跟三王子狄杰返回王國之后,為了爭奪王位,開始了新一輪的爭斗。
此時正是坐山觀虎斗的好機會,沒必要這么快參和進去。
散朝之后,乾元將蕭何、裴矩兩人單獨叫到紫宸殿。按照不成問文的規矩,在宣政殿,因為文武百官都在,很多事情大都點到為止。
并不會詳談。
下朝之后,乾元在紫宸殿的接見,才是真正的議事。
而且,相比宣政殿的莊嚴肅穆,紫宸殿布置的更為溫馨,坐臥也更加隨意,在舒緩的氣氛之中,更好商量事情。
難怪歷代皇帝,都喜歡在紫宸殿召見大臣。
待內監送上茶水之后,乾元也不繞圈子,徑直說道:“接下來的半年,最重要之事,就是將在都護府成功實踐的新政,在王朝全境有序地推廣開來。”
這議題就有點大了。
比如推廣九州一號水稻跟馬鈴薯,徹底解決王朝糧食短缺問題。
又比如對王朝展開礦石資源大調查,利用整個王朝的資源,大力建設兵工廠,為新組建的三大兵團換裝。
再比如興修水利,推廣通識教育,進行工業布局等等。
更重要的是,要參照都護府六司衙門的架構,對朝廷六部的架構進行一個合理的調整,再借此推廣到郡、府、縣三級。
這可是觸及各階層利益之事。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既需要耐心與政治智慧,又都急著要著實辦的事情,可謂千頭萬緒,好在有蕭何牽頭,不用乾元如何費心。
裴矩道:“王上,微臣建議,可否借著這個機會,對五大兵團進行一次架構上的調整?”
“如何調整?”乾元問。
“五大兵團合計40個師團,但有的下轄5個師團,有的下轄10個師團,微臣建議,能否均衡一下,變成每個兵團都下轄8個師團,合計十萬大軍?”
“這個可以。”
乾元點頭認可,之前不動軍隊,那是他還沒登基,現在大局已定,也是時候對軍隊做一些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