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言“山有扶蘇,陰有荷華。”扶蘇,意為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始皇為自己的長子取這個名字,定然寄托了他滿滿的期望與喜愛。與其他兄弟不同,扶蘇很早便能參與政事,歷史上記載了他很多次上書言事,即便與始皇意見相左,始皇也不曾責罰疏遠。
直到那一次,他為方士求情。當時,始皇追求長生的夢想破滅了,他只能選擇將大秦天下交給培養多年的長子,可是扶蘇卻過于仁善天真,這樣的性格怎能擔起大秦的天下。始皇將扶蘇派遣到長城戍邊,想要用鐵與血將他的性格拗轉過來,可惜,已經太晚了,始皇沒有時間了,大秦也沒有時間了
天幕上出現了一個石碑,上書“秦扶蘇墓”,“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字樣。
這是扶蘇墓,位于陜西省綏德縣城東,被譽為“天下第一太子墓”。雖然歷史上的扶蘇從未得到太子的封號,但后人卻很樂意將這個名號贈與他。太史公在史記中形容扶蘇公子“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他看到了秦朝制度中隱藏的危機,敢于對始皇的政策提出不同的意見。
扶蘇神情更加專注,他想知道后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他幼時接受法家思想,如今又受到儒家影響,他清楚的知道法家對黔首的壓迫,這種壓迫是不能長久的,他想要改變這一切,想要勸說父皇重用儒家,可父皇卻認為法家的“愚民”、“弱民”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秦始皇也在看著天幕,看到扶蘇的墳墓,他心里多少有些難受,畢竟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長子,長子是要繼承家業,傳承自己的統治的。
很多人將秦朝的滅亡歸結于扶蘇自殺,胡亥上位。似乎,只要扶蘇沒有自殺,就可以成為大秦的救命稻草,挽救即將崩潰的大秦帝國,但,真的有這么容易嗎
扶蘇我能行嗎
天幕之前提出的大秦弊病,我能解決嗎
父皇都做不到的事,我要如何去改變
蒙恬手下有十萬大軍,但這十萬大軍是為了戍守邊關,抵御匈奴,在不知始皇已死的前提下,他們不可能跟隨扶蘇返回咸陽。
蒙恬默默點頭,是啊,長城兵團是大秦的軍士,是陛下的軍隊,不是他說一句話就會贏糧景從的。
再者,長城兵團要防御匈奴,重擔在肩,也不可能隨意離開北方。
對于秦朝的臣民來說,秦始皇就是被神化的存在,他們怕是沒有想過秦始皇也會生老病死。而扶蘇早已被放逐出咸陽這個政治中心,雖然有長公子的名頭,但畢竟不是儲君。春秋戰國時期,無數被放逐的太子都被廢了,離開咸陽的扶蘇已經失去了最大的依靠,面對秦始皇的遺詔,又有幾人愿意跟隨扶蘇。
扶蘇抿唇不語,他雖偏向儒家,但也是自幼接受法家思想長大的,清楚秦朝的律令,面對父皇的圣旨,如何能不聽從呢。
始皇“扶蘇,若再來一次,你還會自殺嗎”
扶蘇咬咬牙,還是實話實說“父皇,兒臣不能亂了秦朝的律法,面對君父的圣旨,兒臣定會遵旨而行。”
始皇心中不知是欣慰多一些,還是恨鐵不成鋼多一些,他只能將其點破,“律法是用來規范臣民行為的,你是君,不必嚴守律令。”
靈活點啊,傻孩子
扶蘇猛地抬頭,他接受過許多老師的教導,但從沒有人教他陰謀厚黑,始皇的話如醍醐灌頂,他有種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感覺。
始皇嘆了口氣,決定還是自己親自教導吧,那些臣子如何知道為君之道,把扶蘇都給教傻了。
再者,嫡長子繼承制是周朝的禮儀,是儒家所推崇的,秦朝從來就沒有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擇勇猛者而立之。”秦孝公、秦莊襄王都不是嫡長子,秦始皇也沒有嫡子,從這一傳統來看,秦始皇臨死前立胡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有遺詔,有丞相擔保,群臣就更不可能提出異議了。
不少朝臣倒吸一口涼氣,他們突然想起之前天幕說過的“趙國的傳統”,細思極恐啊。看來,大秦還是要有一個有序傳承的制度,不然,這種“變故”定會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