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不放過他尸體的不是新的統治者,而是長安的普通百姓,他們將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給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將他挫骨揚灰
由此可見,沒有秦皇漢武的威望與能力,盲目的改變國家執政理念,這是自尋死路。
我們對扶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多的是為秦始皇惋惜,對秦始皇功業二世而亡的遺憾。畢竟,漢承秦制,劉邦建立的西漢,與秦朝的政策一脈相承,漢朝前后延續四百年,滅亡幾百年后還有人以漢為國名,自稱漢室后裔。
而秦朝的滅亡卻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個為之殉難的君王與忠臣,看不到一個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個為之哼唱挽歌的遺民。
秦始皇也很憋悶,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這么被所有人放棄了。
評論區
“秦朝不是沒有忠臣,他們都被胡亥殺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這個國家嗎蒙家兄弟忠于始皇個人,他們自殺是不想辜負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為了權勢篡改遺詔。馮去疾、馮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們未免受辱而自殺,頗有點宋明文官那種無事袖手談心行,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感覺。”
天幕下的無數官吏感覺自己被冒犯到了,他們眼神飄忽,心虛的左顧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實話都往外說。
朱元璋冷笑一聲,目光掃過群臣,想著拿誰開個刀,給他們緊緊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個寒顫,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還是辭職吧,這個破官不當也罷。
一切有因必有果,這樣的結果,在秦朝崛起的歷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筆。
在此之前,從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如此大的國土,如此多的國民,如何治理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沒有任何借鑒,始皇帶著他的群臣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出了大一統的美好藍圖,但物理上的統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統一卻很難。
六國貴族并未從心理上接受秦的統治,他們隨時準備奪取秦的政權,正因為如此,秦末農民大起義,才會被六國貴族利用,變成六國復辟的斗爭。
如韓國的張家五世相韓,韓滅亡后,張良從一個尊貴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韓國丞相,變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財富權勢,對秦王朝懷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沒有安葬,把全部家財用于刺殺秦王。
張良面紅耳赤,他無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為權勢地位才要刺秦,憑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陽嗎”
張良道“去就去,秦皇不會因為沒有發生的事殺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與大秦朝廷離心。”
好友驚道“你真要去啊”
張良冷靜了一些“天幕提了這么多次,良還有選擇的余地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張家其他人又該怎么辦。”
歷史上,張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夠逃之夭夭,是因為始皇不知道刺殺他的是誰。要不然,張良的家人都在韓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