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天幕提醒記住那三萬兵馬,原來這些人馬在韓信手里轉一圈,又回到了劉邦手里。劉邦這買賣做的不虧,瞬間從三萬新兵,變成了三萬精兵
扶蘇有些疑惑“這個劉邦不是知人善任之人嗎,他將韓信抬到了大將軍的位置,卻吝嗇于給他軍隊,就不怕韓信心生反意嗎”
軍隊都是韓信自己征召的,就不怕士兵只認韓信,不知漢王。
蒙恬分析道“劉邦剛被項羽打敗,家小都被俘虜了。如今,楚漢兩軍對峙于滎陽,他雖據城而守,但他面對的可是項羽,他受到的壓力一定很大。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自然要將所有精兵派往前線。”
更何況,劉邦的軍事才能遠不如韓信,一勝一敗中對比鮮明,韓信能通過不斷的勝利樹立威望,劉邦卻只能選擇從中截胡。
漢高祖劉邦也很是無奈,他不想自己培養軍隊嗎,他的五十六萬軍隊都在彭城一戰中被項羽消滅了。
新征召的士兵沒有老兵的素質,又多次被楚軍打敗,士氣低落,沒有逃跑就不錯了。不是誰都像韓信一樣,隨便找些人就能上戰場的。
淮陰侯韓信有些明悟,原來早在那個時候,漢王就開始防著自己了。
可笑,他卻一無所知。
滅趙之戰,是韓信打出的經典戰役,我們先來看雙方兵力對比。韓信張耳統兵數萬,多為臨時征召的流民百姓,從南向北勞師遠征,欲穿過井陘口過太行山,直插趙國腹地。趙王歇和陳馀統率一十萬軍隊,陳兵井陘口,以逸待勞。
李左車提議親率三萬精兵截斷漢軍糧草,趙軍只要在井陘堅守不出,漢軍前不得戰,后不得退,不出十日,漢軍必敗。可惜,主將陳馀卻不肯聽他的計策,陳馀信奉儒家學說,他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漢軍號稱數萬,實則不過數千人,千里迢迢奔襲而來,士兵疲憊不堪,若是這樣的敵人都不敢堂堂正正的打,自己定會被天下諸侯小覷。
這是儒家被黑的最慘的一次,上次還是宋襄公的弘水之戰。
自大迂腐的陳馀完全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大魔王。兩軍對峙中,韓信背水列陣,自斷退路,犯了兵家大忌,于是,趙軍更加輕視眼前的漢軍。交戰之時,韓信佯裝敗下陣來,一路退到了岸邊,再往后退就退到河里了,這才止住腳步。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見沒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戰,趙軍被死死纏在此處。
在他們不知道的地方,韓信早已派出兩千輕騎沖入趙軍營寨,改旗易幟,將趙軍的大旗換成了漢軍的旗幟。趙軍久攻不下,想要退回營帳,卻見營中都是漢軍旗幟,以為己方已經大敗,紛紛四散潰逃。兵敗如山倒,趙王歇和陳馀根本無力挽救殘局,漢軍大勝,趙國滅亡。
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由來。
評論區
“成語大魔王再次上線。”
白起贊道“置之死地而后生,此子只用未經訓練的百姓便打出了如此驚艷的戰績,怪不得能被后人推崇。”
身邊副將卻道“將軍滅楚的鄢郢之戰也有這樣的壯舉,他不過是拾將軍的牙穢罷了,還有那個項羽也是。后人只知項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卻不知將軍孤軍深入,直插楚國都城是何等的威風。”
白起搖搖頭笑道“承認別人比自己強并不是什么丟臉的事,要知道,知恥而后勇,說不定,我們這些老前輩也能從后輩身上學到不一樣的兵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