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微微坐正了身子,神色更加認真,想聽聽這個被天幕評價為能與自己比肩的漢武帝有何功績
劉邦、呂雉、劉恒、劉啟等漢初之人也滿是期待之色,這是他們的后輩,既然謚號是“武”,必定在武功方面有卓越的表現。天幕曾提到過“武帝開邊”,他們很想知道,匈奴在不在其中。
只要致力于打匈奴就是我們的好子孫
劉恒也不在意天幕怎么評價自己了,他接手的漢初還沒有能力與匈奴一較高下,但他可以給子孫留下足夠的積累,免去他們的后顧之憂。
劉啟將自家太子帶在身邊,時不時用欣慰的表情看他一眼,還不忘叮囑道“徹兒要仔細聽天幕講解,將來要做一個比漢武帝更好的皇帝”
劉徹給了自家老父親一個無語的眼神,驕傲道,“父皇,天幕要說的也是兒臣,是未來的兒臣,兒臣定會做的比原來的自己好的”
劉啟
可惜,他們的期待要落空了,這次直播的主題可是秦始皇
最后,讓我們為這節課做一個總結。
秦朝的興起與滅亡給后人帶來很多教訓,有人能看到其本質問題,有人卻只將其歸類為“、苛法”。
秦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將“性惡論”發揚到了極致,荀子雖然堅持“性惡論”,但他也強調“禮儀教化”可使人改惡向善,但韓非認為,人性之惡是絕對的,不可改變的。這種“性惡論”的社會表現就是對個人私欲的無限追求,這種追求是合法的,所以一切仁義道德的說教都被摒棄了。
韓非看著案上已經寫好的策論,將天幕提到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若是能將自己的學說打磨完善,為韓國尋找到一條富國強兵之路,韓王定會接受他的建議吧
雖然他還不清楚,為何秦國會以自己的學說當做治國之道
秦朝世代奉行的法家文化,過分強調利益關系,忽視了道德文化教育,沒有構建起大一統帝國共尊共享的核心價值觀,統治者的意志也沒有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
法家這種絕對功利主義,斬斷了社會上的倫理親情的聯系,將所有人的關系說成是利益交換關系,很顯然,大秦君臣都是這種思想的踐行者。
扶蘇也在奮筆疾書,他在接受淳于越思想之時,便發現了秦國的商君法苛政虐民,而儒家卻更加仁愛百姓。雖然,他已經知道了儒家的思想不合時宜,不能作為獨立的治國之道,但秦法存在的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
呂不韋以“奇貨可居”的商人心態進行政治投資,在秦國如魚得水。李斯帶著獵取財富,改變貧困地位的目的在秦國大獲成功。老將王翦在出征時屢屢向秦王要宅邸竟能讓秦王更加放心
當這個皇朝有資源與群臣進行交換時,自然能獲得群臣的服務,一旦王朝陷入滅頂之災,臣子自然會做鳥獸散。
始皇想到了秦朝滅亡時,幾乎沒有忠臣良將為國盡忠,對于天幕這句話,十分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