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桑弘羊等人則是感激不已,以他們的身份根本沒有資格做官,若不是陛下,他們如何能站在這未央宮中。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的時候,便做好了被諸侯王打擊報復的準備,最壞也就是落一個晁錯的下場,只要能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便是粉身碎骨又如何。
再者他進入朝廷便已年過不惑,心心念念“生當五鼎食,死當五鼎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名聲。
“士為知己者死,臣等愿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武帝設立了完善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多次頒布詔書舉賢良文學之士,察舉征辟逐漸成為漢朝的用人之制。
后世史學家稱贊其“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在這些人的輔佐下,武帝朝的功績無人能及。
評論區
“這項制度貫穿了兩漢三百年,到了后期察舉征辟制成為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手段,士族彼此通婚,互相舉薦,形成一張巨大的關系網,其勢力之大嚴重威脅皇權。”
“當然,在武帝朝的時候,這還是一項非常先進的制度,為武帝選拔了無數人才。”
漢武帝當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這項政策被后人肯定,憂的是后世子孫不爭氣,好好地政策在他們手中卻成了動搖大漢統治的變數。
始皇眼前一亮,“此舉乃是將招賢令變成常態,不失為一項招攬人才的手段。”
李斯接道“陛下,我大秦也可實行察舉征辟,讓地方官吏舉薦人才,在咸陽統一考核,通過考核之人便能任命官職,將天下人才盡數收歸大秦麾下。”
始皇“善”
他只需要開個頭,李斯便能將政策完善,這就是李斯的能力
武帝打破封侯才能拜相的制度,大膽啟用布衣丞相,比如公孫弘,布衣丞相的一切權利來自皇帝,自然不敢對皇帝的政策指手畫腳,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他又以雷霆手段誅殺不稱職的丞相,將所謂的三公之位打落神壇。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更換了十三位宰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職四人,自殺一人,處死三人,李蔡、嚴青翟、趙周、公孫賀、劉屈都是被武帝下令誅殺的。
評論區
“公孫弘死在丞相的任上,算是結局最好的了。”
公孫弘長出了一口氣,他自從當上丞相就沒有睡過一天好覺,每日提心吊膽,戰戰兢兢。陛下的舅舅田蚡都逃不過一死,他還能有什么好下場,沒想到自己居然能全身而退
“李蔡,因為盜用景帝的園隙地而自殺。”
“莊青翟陷害張湯,被下獄自殺。”
“趙周因為沒有揭發諸侯王酎金成色不足,下獄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