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
“平帝是被王莽毒殺的。”
“這只是一種說法,并沒有確切的證據,漢書中記載平帝是病死的。”
“后來有人反對王莽稱帝,才宣稱平帝被王莽毒死。凡是反抗王莽之人,都采用了這樣的說辭。”
“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兒,而且他還年幼,無法親政,王莽沒有必要急著毒死平帝吧。”
“古代男子成親之后便能加冠,加冠就算成年了。”
“班固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顯功,以自尊盛至乎變異見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
“劉淵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
西漢前期有作為的帝王都明白,大勢已去,無力回天。
劉徹“一個九歲繼位,十四歲病死的小皇帝能有什么用”
劉恒“國無賢臣,權臣當道,非雄才大略之主無法扭轉局面。”
劉邦“朕的大漢”
西漢的衰亡有很多因素,我們講到了皇帝昏庸無能,寵信宦官,外戚專權,這些因素引發了朝政混亂,官吏腐敗,土地兼并,流民盈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皇帝作為最大的地主,既要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也要保證普通百姓的生存,只要能做好平衡,就能成為明君,開創治世。
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是很脆弱的,任何一點水旱災害都會造成農民破產,淪為流民。豪強地主則會趁機低價購買土地,逼迫農民放棄生產資料,最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就是土地兼并。
而那些掌握了大量土地的豪強地主,利用手中的財富獲得政治地位,逃避賦稅徭役,將更多的負擔加注在小農身上。于是更多的農民破產成為流民,朝廷征收的稅收減少,無力維持國家統治。只有中間的地主階級越來越富,昏君貪官便是其中代表,社會矛盾越發尖銳。
這樣的問題不斷積攢,隨著朝代的延續越發嚴重,最后積重難返,改朝換代在現代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專門解釋這個問題馬爾薩斯陷阱。
始皇“難道要將土地收歸國有,禁止買賣”
李斯“周朝的井田制就是這樣的。”
是啊,井田制已經被時代淘汰了。
劉徹“貪官污吏,豪強地主”這可是朕的錢袋子,聚寶盆。
桑弘羊還是要想一些一勞永逸的辦法,將這些韭菜連根拔起,收歸國庫
簡單地說,傳統農業社會生產力有限,土地也有限,隨著人口的增長,總有一天會超過土地承受的極限,當然這是在理想狀態下。
王朝初期地多人少,大量拋荒的土地無人耕種,百姓只要辛勤勞作就能吃一口飽飯,容易出現盛世。王朝末年地少人多,土地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社會矛盾尖銳。
所以當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爆發一場動亂,以此來重新洗牌,更換腐敗的統治者,消耗多余的人口。當新的王朝建立,人口減少土地增多,又回到了最初的狀態。這就是王朝周期律。
評論區
“三百年就是一個封建王朝的極限。”
“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從秦朝到清朝兩千年封建社會都在這個循環中。”
這個觀點讓古人悚然而驚
始皇“沒有朝代能超過三百年”朕想要大秦千秋萬達是不是不可能實現了
李斯記性很好,他將天幕的信息都牢牢記在腦子里,以備陛下問詢,“陛下,天幕曾講過朝代歌,其中出現的朝代沒有超過三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