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一個純善的君子嗎當然不是
大司馬王根即將退休,在繼任者的選擇上,偏向于淳于長,此人是王政君的外甥,比王莽更早進入朝堂,善于阿諛奉承,迎合皇帝,因此深受漢成帝信任。王莽私下收集淳于長的罪證交給王根,淳于長被下獄誅殺,王莽繼任大司馬,這一年,他才三十八歲,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王莽也想起了那一次,他第一次施展權謀之術,便將淳于長斬于馬下。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君子,而君子是不會說謊話的,所以,他報告上去的事情沒有人去細細查問,當然,淳于長本身也不干凈。
王莽執政后,依舊保持自己儉樸的作風,將所有銀錢都用來結交名士,他的夫人衣著簡陋,親自操持家務,如同奴仆。
公元前7年,成帝去世,哀帝繼位,哀帝扶持自己的外家傅家丁家取代王家,王莽罷官免職回到新都,閉門不出,安分謹慎,似乎當真沒有任何野心。
野心
他當然有野心,原本順風順水的人生突然橫生波折,王莽這才意識到,無論他的官職有多高,上面都有一個皇帝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劉欣政治手段稚嫩,又沉迷享樂,可就是這樣一個無能之輩也能將他打落深淵。
只要再給他一次機會,他要打破這份桎梏,將最高的權柄握在自己手中
在新都隱居期間門,王莽的兒子殺了一個家奴,王莽便責令兒子自殺謝罪。世人都認為他大公無私,秉公執法。他人在鄉野,名聲卻越來越大,朝臣百姓都在為他鳴不平,希望王莽能夠復出,漢哀帝只能將其召回京城。
評論區
“虎毒不食子,逼自己兒子自殺是一種什么養的心態。即便他真的犯了罪,也應該交給律法懲治,而不是王莽自行責罰。”
“他將自己的人設打造的太完美了,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所以當時的儒家子弟才會將他當成圣人。”
始皇不理解,但他大為震撼,“原來這就是儒家的圣人”
胡亥做了那么多錯事,他都沒有殺了胡亥,而是將其貶為庶民,是不是就是因為這份“仁慈”才與儒家格格不入。
淳于越忙解釋道,“陛下,儒家講究“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但這個王莽言過飾非,乃是在誆騙天下人,不是真的君子。”
衛青驚嘆“他居然能做到這種地步”
漢律,主家殺奴仆有罪,但罪不至死,為求名聲,王莽真是豁得出去。
武帝哼了一聲“禮記有言子,庶民也。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王莽若是將天下百姓都當成自己兒子,豈不是任其為所欲為,將國法置若罔聞。”
王莽后悔嗎,當然不會,用兒子的一條命換來的是他重新進入京城,再次接近權力中樞,反正他有好幾個兒子,這筆買賣穩賺不賠
公元前1年,漢哀帝無子而亡,太后王政君第一時間門趕到未央宮,將傳國玉璽抓在自己手里。王政君廢董賢,立王莽為大司馬、錄尚書事,監管軍令與禁軍,實際上掌握了中央權利。
王莽立九歲的劉箕子為帝,他總攝朝政,自此,王莽不再小心掩藏自己的野心,他大肆排除異己,培植黨羽,結黨營私。王莽想做的事由他的黨羽上奏,而他自己則伏地痛哭、堅決推辭,向上迷惑太后,向下糊弄百姓,保持其高潔的品行。
公元1年,群臣上奏,王莽“定策安宗廟”,功勞與霍光一般,應受到更多封賞,王莽堅決推辭,最后“只接受”了“安漢公”的名號,與輔政大臣之位。
評論區
“他本來想要的就是這些吧,讓黨羽提出一個離譜的封賞,他再推辭,名聲有了,實際的好處也沒少。”
“王政君雖然歷事數朝,但她并沒有多少政治素養,小皇帝才九歲,誰能拆穿王莽的小心思。”
霍光皺眉,面色不渝,宣帝很理解他,任誰被一個篡權之人碰瓷都不會高興。
于是宣帝決定跟大司馬站在同一陣線上,鄙視王莽“呵安漢公大漢沒有你才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