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永初四年110年,虞詡就向世人彰顯了自己的眼界和謀略。當時羌族叛亂,先零王朝建立,不斷侵略大漢邊境,并州、涼州形勢危急,大將軍鄧騭認為分兵防守兩州,會顧此失彼,不如放棄涼州,集中力量防守并州,才能保住并州不失。
虞詡則不認同,先不說每一寸土地都是先輩花費極大的代價才獲得的,只說涼州一旦失去,京城周邊的三輔之地就算邊疆了,那里可是有兩漢歷代帝王的陵墓,誰敢直言放棄
再則,涼州民風彪悍,正因為有涼州在羌人背后作為牽制,羌人才不敢拼盡全力入侵三輔。這就像是一個潰爛的膿瘡,一旦放棄涼州,大漢的邊疆危機只會越來越大
虞詡的觀點讓當時參會的各位大佬冷汗直冒,險些鑄成大錯,隨后虞詡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召集涼州的勇武之士,授予他們官職,讓他們駐守涼州,既可平定涼州的騷亂,也可以防守羌人的襲擊,大漢軍隊則可以全力駐防并州。
評論區
“虞詡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政績斐然,不畏權貴。”
“可惜鄧綏死后,東漢朝局一片糜爛,他的剛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一生九次被斥責,次被懲罰,但他至死不改其志”
劉肇來不及細想日后的朝局會便成什么樣子,終究是事在人為,人才最重要,他問群臣“虞詡如今在何地,可曾入朝為官”
“未曾聽聞,大概尚在民間吧。”
劉肇感嘆一聲“此人既能治民,又能治軍,這才是經略西域的最佳人選啊”
永初年109年,中原大地水旱災害頻發,天災之下民不聊生,中原地區流民無數。南匈奴萬氏尸逐鞮單于認為漢人已被天災屠戮殆盡,中原定然無人駐守,正是匈奴崛起的大好時機。便聯合烏桓、鮮卑造反,他們派兵入侵五原郡,五原郡的漢軍毫無防備被匈奴人打敗,當地吏民慘遭屠戮
劉肇冷哼道“蠻夷之輩,賊心不死,抓住機會就想反叛”
鄧綏“那些人畏威而不懷德,又無法徹底消滅,只能保持自身的強大,將他們伸出的爪子一一斬斷”
鄧綏派出何熙等大將率兩萬大軍迎戰,梁慬率八千多人與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交戰,陣斬主帥。南匈奴單于親率八千騎兵迎擊,包圍梁慬的軍隊,危機時刻梁慬奮勇當先,披堅執銳,率領麾下漢軍沖破包圍圈,南匈奴單于只能帶著自己的軍隊退回虎澤,堅守不出。
龐雄與梁慬、耿種率一萬六千步騎包圍虎澤,面對兩倍于己的漢軍,匈奴單于驚恐萬分,不敢抵抗。他親自脫帽光腳前往洛陽請罪,成了大漢的人質,烏桓也重新歸附漢朝,鮮卑人逃回漠北
劉肇拍案而起“打得好”
劉徹哈哈大笑“好這才是我大漢的風格”他對鄧綏極其欣賞,若此人在本朝,定要給她一個官職,讓她盡展所長
劉秀眼巴巴“若不是國內尚未完全安定,朕也想親征匈奴”
劉莊沉思“朕原計劃過些年再出兵,如今看來,必須早做準備了。”
直到元初五年118年,北匈奴單于在朔方投降大漢,西北方的邊患才告一段落。東北方的高句麗被東漢的國力震懾,請求內附。高句麗北邊的扶余國也積極歸附大漢。
楊堅驚嘆于高句麗的長命,中原王朝都改朝換代這么多次了,高句麗怎么還在。
是的,高句麗從公元前1世紀,茍到了公元7世紀,存在了整整八百年
而扶余國也從公元前2世紀,茍到了公元5世紀,最終被高句麗滅國,建國七百年
這幾百年他們與中原的關系時戰時和,中原強大時,他們就是中原的羈縻國,中原分裂時,他們就趁機擴張領土,生命力極其頑強
楊廣自信的對群臣道“朕發兵百萬卻沒有攻破高句麗的城池,都是將帥無能,軍士怯戰,下一次朕要親自上陣,在前線指揮,定能一舉滅掉那個蕞爾小國”
群臣不要啊,陛下
李世民躍躍欲試“一個小小的高句麗連累的隋朝滅國,朕定要做好萬全準備,可不能倒在前朝的車轍上。”
李治得意一笑“嘿嘿,阿耶,稚奴已經滅了高句麗,幫你報仇了”
元初六年119年,鮮卑再次反叛,鄧遵、馬續大破鮮卑,鮮卑首領投降。
評論區
“鮮卑原本是發起于大興安嶺的東胡部落,當年東胡被冒頓單于打敗后,分成了兩部,他們在烏桓山和鮮卑山落地生根,就以這兩個山為部落名,成為匈奴的附屬部落。”
始皇原來是東胡
劉邦東胡被匈奴打敗,失去了自己的領土,只能在窮山惡水的地方茍延殘喘。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若是聯合東胡再加上西邊的小國,一起夾擊匈奴,到時候冒頓也得拙襟見肘吧。
“匈奴被大漢打敗,逃亡西方后,鮮卑烏桓這些部落趁機崛起,占據北部的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