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覽指使手下人彈劾張儉等人結黨,圖謀不軌,劉志拿不定主意,就向曹節問計,曹節也是宦官,當然要站在宦官的視角看待問題,他借題發揮說黨人危害社稷,并且以桓帝時期的舊事為例,要在全國通緝黨人。
劉邦罵罵咧咧“身為皇帝,這么聽一個宦官的話,他是你爹還是你娘”
呂雉冷靜的提醒道“之前便有人說過,靈帝稱呼宦官為父母,焉知他不是真心的”
劉邦槽多無口,只能恨恨的咒罵一句
劉宏立刻下詔捉拿李膺、張儉等黨人、太學生七百余人。李膺的朋友都勸他盡快逃離京城,但他一心為國盡忠,不肯躲藏,在監獄中被拷打致死。他的妻兒都被流放邊關,門生故吏皆被終身禁錮,不得做官。
李膺沒想到老了還有這么一次,老夫欠你們的嗎
但是,即便知道了自己的結局,他也沒有想過逃跑,他是大漢的臣民,愿為大漢盡忠,只要自己的死亡能夠喚醒沉迷享樂的皇帝與公卿,就不算白死
只是要對不起家人與親朋了
可惜,他的愿望終究落空了,他的死亡如同一朵水花,沒有在死氣沉沉的東漢末年激起任何的波瀾,只在青史上留下了一個東漢亡國的前兆。
公元176年,曹鸞為黨人鳴冤,卻讓劉宏大怒,一個昏庸的皇帝是不能忍受有人指出自己的錯誤的,曹鸞在獄中被拷打致死。劉宏再次下詔,擴大規模,凡是黨人的兄弟親朋,門生故吏,都被免官禁錮,這就是歷史上第二次“黨錮之禍”
評論區
“張儉在當時也是時代楷模一類的人物。”
“雖然當時朝政混亂,權臣擅專,但只要有陳蕃、李膺、曹鸞、張儉這樣高風亮節的人存在,就能讓他們不敢肆意妄為。”
“他們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華夏民族的風骨”
若說之前的事是宦官主導,那之后發生的事,便能看出劉宏的能力。
171年,劉宏加冠親政,立宋氏為皇后。
172年,渤海王劉悝被中常侍王甫誣陷謀反,下獄自殺。
評論區
“這個劉悝還真不冤枉,他是漢桓帝的親弟弟,封為渤海王后他意圖謀反,被剝奪了封地,他就開始交好大宦官王甫,想要回自己的封地。漢桓帝臨死前恢復了他的封號,但他卻認為這是哥哥對自己的憐惜,與王甫無關,于是將原本答應給的錢眛下了,得罪了王甫。”
“呃這個王爺當的,真是奇葩”
漢朝的諸帝都要無語了,身為漢室宗親,為了恢復王位,居然結交太監。
可見當時太監的能量。
177年,王甫再次誣陷宋皇后行巫蠱詛咒皇帝,宋皇后被廢。
評論區
“這兩件事有什么聯系嗎”
“渤海王劉悝的王妃是宋皇后的姑姑,王甫害死了渤海王一家,怎么敢放過宋皇后,給自己的將來留下隱患呢”
宋皇后本宮本來就不得皇帝寵愛,要管著這么大的皇宮,提防每一個皇帝的寵妃,還要防著太監的陷害,本宮也太冤了
而且,她哪里敢找王甫的麻煩,皇帝都要聽他們的話,她這個皇后的分量還真不夠大
“有件比較神奇的事,宋皇后死后,漢靈帝做夢夢到了桓帝責罵他,說宋皇后無過卻被廢黜皇后之位,冤死宮中。還有渤海王,他已經被貶斥了,你還要殺了他,這兩個人含冤而死,死后去天上告狀了,上帝十分生氣,你的罪責是逃不掉了。”
“然后呢”
“然后,漢靈帝找人解夢,解夢的人也算正直,就勸漢靈帝,鬼神難欺,還是給他們伸冤,再換個好的地方埋葬吧。”
“然后呢,漢靈帝聽了嗎”漢朝諸位皇帝也很好奇,漢靈帝會不會因為一個夢境幡然醒悟,看清身邊的宦官的真面目呢
“怎么可能,漢靈帝依舊我行我素,很快就死了”
“若是其他皇帝托夢,我還能信,但桓帝自己就好色成性,換了三個皇后,他有什么資格罵別人。”
“可能是因為,他是漢靈帝名義上的父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