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如擎天巨柱轟倒,挾著滾滾威壓,砸向楊崢頭頂,猶如泰山崩塌一般,用“滅頂之災”這四個字形容,再合適不過。
這一刻,眾人屏息凝神,盯著刀鋒之下的那道瘦弱身影,心情莫名緊張。他們不明白,楊崢為何閉上眼眸,坐以待斃,連反抗或逃跑的念頭都沒有,卻又不肯認輸。
生死關頭,難道他還在糾結面子問題?
不少長者心生嘆息,如此驚艷的天才,就這樣匆匆隕落,如曇花一現,未免太可惜了。
蘆棚內的道家眾人見狀,紛紛露出酣暢快意的表情。在他們看來,當眾殺死楊崢,能宣揚道家的武威,讓齊國人知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就是忤逆道家的下場!
旁觀者們各懷鬼胎,情緒各異,而作為危機中心的當事者,楊崢則面如平湖,波瀾不驚,仿佛置身事外,對迎頭殺來的刀意一無所知。
古語有云,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這正是他強大的氣質所在。
他閉著眼眸,氣息平和,處于玄妙難言的狀態之中。
磅礴的刀意呼嘯而下,離頭頂不到半丈遠時,他忽然開口吟誦起來。
“命似清風,性如朗月,瑩然獨見輝輝。靈光普照,何日不歸依。常在無明之處,任升騰、斗轉星移。通真理,不無不有,動靜應神機……”
同時,他雙手握劍,空中虛劃半圈后,橫亙在身側。
清風徐來,一股縹緲變幻的真氣飄然而出,如清風拂薄紗,裹挾在血紅色的劍身周圍。
劍隱于風,從遠處看去,它宛如消失。
楊崢握住的是風。
他握著這道風,朝那雄渾刀意斬去。
跟大地道意的恢宏氣象相比,那股玄青色真氣太過渺小,不堪一擊,仿佛隨手一彈,它就會散為虛無。
果然,就在即將碰到那股刀意的頃刻,它輕輕消逝在風中。
風本無形,它消失了,那才是它真實的形狀。
風之道意,楊崢悟成了。
下一刻,他手中重新顯現出劍身,而那根長達數十丈的擎天氣柱,倏然凝滯在半空,仿佛被巨力抵住般,生生止住墜落時的恐怖威勢。
最前端的鋒芒,離他頭頂只差分毫。
這分毫,足以決出勝負。
楊崢眼眸明亮,欣賞著定格的宏大刀意,表情依然不變,溫良平和的話音再度飄向眾人耳中。
“其間多少事,皆是方寸,或是或非。在人人運用,志見高低。悟者頭頭皆是,未明時、處處皆迷。修真士,觀天行道,功滿步云歸。”
這首詞不是他作的,而是前世在翻閱典籍時,無意中覓得,當時很是喜歡,便爛熟于心。如今穿越異世,能修真悟道,他對這首詞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悟者頭頭皆是,未明時、處處皆迷。
世間悟道者何止千萬,人人都在感悟修煉,希望能夠明悟。然而,未能徹底明悟時,即使聽別人闡述奧義,終究不是自己的,便處處皆迷。
一個悟字,人人都會說,人人都做不到,這是為什么?很多人把它歸結為慧根的緣故,但其實,它的根源在于心境,如果你沒能進入那樣的心境,再如何有慧根,也無法開竅。
入了心境,便如戲子拿到唱本,才知道該如何唱這出戲。
那么,如何才能進入恰到好處的心境?
兩個字,機緣。